《易经证释》五十三章:泽天夬(卦)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所告为公也。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全卦彖辞之义也。夬卦虽非损益可比。而为阴气将消之象。其所关实重大也。易以阳为尊。故夬姤之用。不似剥复之要。然冬夏为一年寒暑之纽。而夬姤当暑气最盛之时。天地之阴阳方争。人物感而多恙。是所影响者。固匪细也。夬一阴在上。阴不可久留。二气难调。气候日热。故夬与乾为阳过盛。人物虽乐于阳和。而不能无阴以濡育之。此夬后必有姤也。夬因阳道升。阴不得沛。遂相决。故曰决也。决者。如决水而流不止。又如决裂不复相合。又有决断不复因循之象。故曰刚决柔。言刚势至强。不可少留止。柔性至顺。不得少夷。犹其行至决绝也。上兑下乾。乾健而兑协其德。固如是也。二卦合而相决。虽决而犹能和。则一柔不得与五阳争。而二阳且与之相得也。柔之能与刚争者。必刚之衰。如剥是也。今夬刚方长。柔不与和。亦不可得。故曰决而和。此和乃势所迫也。既决矣。而犹无怨。非柔如兑者不能。兑少女也。义不与父抗。故决而和。犹少女之嫁。不得怨尤其亲也。一柔在巅。下近九五。故有扬于王庭之象数语。义已见前。兹更申述之。扬者阳也。今阴称扬。以其乘五刚也。五刚在下。柔乘之而并升。言阴本降。今以五刚在下。遂成乘龙之喻。乾所谓时乘六龙以御天。夬之上六。则乘五刚以扬于王庭。所喻相近似也。势由时迫。时势所使。则降者反为升矣。孚号有厉。以夬柔少刚盛。不克相济。而中互乾。全卦之用与乾孚。而兑为口舌。以情志所发。乃号呼。而其行危。则以刚易折。扬易坠。五阳过强。如乾之九三若厉。而必自乾惕。以免于危。自砥砺以进其德。自勉励以行于艰险。此虽有厉。而仍能孚。故曰其危乃光。光者光明。因危而戒惧。乃日就光明。如天泽履是也。夬履上下易位。果鉴于危而自卑。因于孚而自下。则可同于履之用。而所行有光矣。光由(犹?)阳德。必下照方成用。如日月之光。以及地为用。若不下照。则不见其光。此阳德贵自下。升而自降。高而自卑。以孚于乾。则行自光明。此与乾卦各爻相应者也。

告自邑下有脱句。系告自邑。所告为公也。应改正之。言告而自下邑。必因众情之同。必本所告之公。则以九五正位。而五阳在下。柔在上能自卑抑。以听其下。则众情得达。政令公平。此九五中正之道。为其下所则也。不利即戎。以不宜尚武。为五刚既过。生意方宏。果反尚兵戎。是自败其德。而必逢其殃。故曰所尚乃穷。言上六柔也。原为五刚所决。不可久留。今乃师其志。以从事兵戎。是虽柔道。而同穷尽也。兵戎者阴也。夬以刚胜。与师之五阴一阳相反。故不利即戎。若反其所胜。而尚其所穷。是自取败亡。正如一阴之终被决去也。尚字与上应。阳升直至上位为止。而戎事不与升发同。故尚武者逢刚必毁。况夬柔方失势。虽在上而不得久留。是穷地也。用兵而犯绝地。岂直不利已哉。故明德宜用柔。而兵事不宜用刚。成治宜自下。而尚武不宜自高。兵败于骄。政败于暴。德败于刚愎自用。事败于有始鲜终。此不利即戎。因所尚之穷。不足以占胜也。而利有攸往者。夬一阴既日弱。则五刚自日长。行以刚健为先。乾象曰。君子以自强不息。惟自强方不息。是行动之利。必以刚强为本。若不自强。安利于行。夬之利。在刚长而柔速终也。此句义颇晦涩。以限于言文。应为刚长柔乃终。柔之终。即行之利。健而能进。强而不息。行无不利。乾之道也。虽行徧天下。无不咸宜。以其至刚也。而夬则犹有一柔。然不久即终。亦如乾之健矣。上虽高而被决。中方盛而无碍。合群之情。得下之志。则行有利。而自戒慎。朝乾夕惕。则免于危。利而无危。此夬之大用。其道则由刚长而柔不久耳。若但就原文释之。不能尽其旨也。上言不利即戎。为太过则折也。下言利有攸往。谓得中则有功也。二者之间。即过与中之辨。刚而能中。尚何往而不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