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宗主附注》
夬卦之用。以达于乾为志。五阳之升以去其柔。故阴阳相决。而阳行至快。卦缺其上。则不如乾之全德。故为夬。言缺也。爻中夬夬。犹阙欠之意。不足之象。阳德方张。而犹以为未足。此君子戒惧之道也。乾九三君子朝乾夕惕。方免于咎。可见阳刚不可过。而升扬必自抑。惟虚能容物。惟谦能下人。此夬与履同体。圣人明履以制礼。明夬以约情。徇夫情。则夬为过。而终不久。顺夫礼。则履为吉。而行可大。上下易位。用乃大殊。夬之彖辞。首称扬于王庭。可见其升腾已极。发扬已至。苟无德以称之。则为小人得志。必乱天下。盖柔道卑。阴道降。今上六在五阳之上。是不可以为训也。故虽有九五之孚。而不免于乾九三之厉。而其情之易纵。志之易盈。则不免于号。号有得意之呌嚣。与失志之呼号。如同人之号咷。出于忧恐。而涣汗之大号。则发于欢欣。其号同。其所以号不同。兑主口舌。有笑言之用。有咒詈之行。有呼号之别。皆出于口。成于声。而其情则异也。夬之号。亦以爻而有别。九二惕号。则如乾之恐惧。同人九五之号咷也。上六无号。则因兑之说言。夬夬之不足也。是虽由兑而发。其地既异。为声亦殊。若涣之大号。则非兑也。风行水上。相激成声。亦如人之号。而其情发于激越。其声成为大鸣。此则快畅之声。有别于恐惧忧惊之呼呌也。号字且含有号召之义。若呼哨之类。夬一柔在巅。如堂上一呼。堂下百诺。为其情志之所见耳。故孚号二字二句。而仍连接。不有九五之尊。则无以孚。不有上六之柔。则无以号。上六在九五之上。故孚号而有厉。此四字皆本爻象情志而来也。
又曰夬卦彖辞释文含义甚精。人多未能领会。如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以厉危也。而乃光。则指所行之孚中正也。中正光明。易之体用。共有九五正位。不为上六所蔽。故能正大光明。而孚于乾九五之象。因厉而自励。是危足以昭其德。大其业。此乾自强不息之道也。又如不利即戎。所尚乃穷。系指兵戎之事为阴。夬惟一阴在上。若尚上爻之行。则是穷尽之地。故不利。阳刚之德。以生为本。天地之恩。由阳德以成之。春夏万物皆荣。秋冬万物皆杀。夬之大用。在成乾之道。故为三月卦。实当生育极盛之时。宜其不利既戎矣。即戎为尚杀伐之事。以夬而尚杀伐。是犹以春夏行秋冬之令。岂非自尚于穷尽哉。秋冬为岁令之穷。兵戎为政令之穷。皆阴之所主。夬以阳刚为本。而强其行阴柔之令。有不趋于穷绝者乎。故曰所尚乃穷。不可用而用之。谓之逆时。易重时义。位之所在。即时之所在。上六为全卦穷位。而阴德又与生生反。此即戎之不利。亦时位所使然耳。兵戎之事。有干天和。古人所慎。故农时不许用兵。三月为农耕重要之时。安可以兴戎动众。此彖辞不利二字。不独占其不宜。抑且示其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