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解悖有二义。因其悖而解之。一也。以其有悖于解。二也。射隼正以隼之行有悖。故去之耳。悖于道者。既悖于解。道指仁勇。如行恶而怙其势。贪得凌于众者。皆高墉之隼。不得不射获不得不假武力以解之。此释文揭明解悖之旨。免后人疑解卦不当用武。赦宥之后。不当杀伤。而谓爻辞有误也。
《宗主附注》
解上爻己达解之终极。处必变之地。为解之时。又符七日来复之数。九阳值日之辰。是亦运数所会也。九二九四己言之矣。六三六五重申其旨。皆以解之义。必自维系之时。所谓田获狐矢。墉射隼鸟。仍不外于难解中求解。水雷屯六三。既鹿入林。几不如舍。正相印证。谓欲解者。必先聚其力。欲屯者。必先事于仁。惟贪害义。惟利贾祸。屯以舍鹿。而膏泽下于民。解以获狐。而负乘召其冠。言外之旨。易教所先。如以君子之维。而成小人之退。与高墉射隼。以解事理之悖。足见解之为用。非仅弛其囚。赦其罪己。而爻象固明言赦宥之重大。为不赦不宥。何解何缓。解之赦。与屯之舍。亦一义也。虽悖于势者。不知解之可贵。而达于道者。必明维有功。此安贞必本夫时。而动用必顺夫震。震之大。如天之雷。而人事以田猎拟之。震之宽。如天之雨。而人事以赦宥拟之。一杀一生。生以制杀。一威一德。德以明威。此解之上爻。仍以射获解挬之用也。
《宗主疏述》
易以象为本。而人道以天道为师。解合震坎。四阴二阳。阳得时而志升腾。不复受阴之拘囚。以坎之中。成震之初。二者相应。如磁吸鍼。其力甚猛。其力甚疾。有如雷电之出于水而发于天也。故有赦宥之义。为其升腾之志。推其发扬之情。拘絷者释之。幽囚者脱之。使得奋厉自新。以合夫天道好生之德。与噬嗑之利用狱正相反。盖解以震出坎。而噬嗑则为电随于雷。离火而在震上也。震动虽勇。而其发也。电火一瞥。无可作为。二者成附和之情。难独施其用。故义取食与合。而利用狱。以明利害倚伏。福祸因缘。而有拘系之形。桎梏之象,以象言之。一阳在初。两阴分列中上。其势不振。其情多虞。故利用狱。与解乃大异。然解之赦宥。非废法也。而噬嗑之用狱。亦非徒重刑也。皆有关轻重之旨。以解象阳得势。而志脱于阴之覊縻。而噬嗑则过时。而易受阴之笼络。如人之情志。有重义而轻物欲者。有徇欲而累身心者。解以义勇为尚。则忘事之艰难。噬嗑以食欲为先。则忽于行之戾法。此其结果。一则逃于险而达自由。一则就于恶而趋囹圄。非在上者固不之也。故解之赦宥。以恩济威。以缓易急而己。非弃刑也。义取于取解而己。解之使舒和耳。故曰争则为讼。和则为解。不外宽以济猛。仁以行义之旨。震仁也。坎则近于义。而赦宥之政。亦有法则焉。按之周官有三赦之教。宥过无大。罪疑唯轻。皆本解卦象辞而定其教。故刑狱之地。绘解廌。解犹解也。史称解廌性直。见不直者则触之。上治之世。刑法得中。则出。可见解之赦宥。乃期以和致中而己。非枉法以示恩。徇私以长恶。必权其轻重。量其情事。而赦宥之。以体夫天时之令。而协兼中和之德。夫子讲义己揭旨。读者勿误以象辞为废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