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教附注》
蹇卦爻辞六二爻。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讲义固详尽。然尚有兼含之义。未及备述。兹略补之。王臣蹇蹇。以为王之臣。必属亲故。无论在天子之邦。诸侯之国。三代之制。率以亲故者。为之卿士大夫。以其先有功于国。有勋于民。与王同安危。与国共休戚者也。庶民下士。不得骤升于朝。而近于王。如春秋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实平王特命。亲选之以为辅佐者。而非如周公太公之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开国之臣。元勋之比。即侯国卿相。亦必由于世家。或出同宗之亲。或属大公之裔。始世袭国卿之位。为君亲信之臣。论语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失其亲。不弛大臣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可见君臣相倚。上下相依。实先王之制。六二之王臣。亦当如之。而爻辞以蹇蹇称。则以时之非。国之难。为臣不得保其亲。供职不得信于君。故曰匪躬之故。躬亲也。故旧也。非亲非旧。而当多难之秋。委身为臣。难免忧疑之集。此所以称蹇蹇也。既蹇于时。复蹇于遇。在其位。而难自保。勤其职而莫能信。是由非亲故之臣。乃不免于多阻塞之虞也。然六二正位在下。能守其臣节。百折不囘。忠于职守。多忧勿恤。则终无害。故匪躬之故。仍包有咎非关己。蹇非由躬之意。是在占者随时体会之。
九三。往蹇。来反。
孔子《宣圣讲义》
此蹇九三爻辞也。九三居中爻之内。为人爻之始。与六四一阴一阳。恰乎既济之义。而蹇卦以坎在外。有进必难。故初爻有往蹇来誉。四爻有往蹇来连。上爻有往蹇来硕。九三爻亦曰往蹇来反。明全卦皆不宜进。而宜用艮之止。以求于内。来反犹来复。与来誉来连来硕。义异而用同。谓来复。如复卦反复其道。虽不及吉凶。而包有吉凶之意。盖来反者。明与往蹇已相反。往既蹇。来而复。自免于蹇。与初四上爻之辞。均皆在其行止之辨耳。来誉者。有声名之可喜。来连者。因情志之可孚。来硕者。见德业之可大。而来反则指复其初行。终于安贞之吉耳。盖卦分上下。由初至三为一卦。亦即一界域也。行至于此。在数当复。虽全卦至上爻为止。而第三爻亦一段落。与四爻同介于内外之间。司出入之道。有如门之枢。户之钥。行者至门必止。卦用至此必复。蹇以来往相对。往者至此一复。故往来亦曰往复。复即来也。来即反也。反返原一字。蹇之复。即免于蹇矣。而卦有升降。爻有刚柔。初二皆阴。至九三为阳。阳升阴降。原与初二背驰。但在蹇用。以艮为重。艮之阳为全卦之主。今蹇以不宜进。则用当本艮止之义而自反。此九三以升而降。以刚而就于柔。以中而俯其下。故爻辞称来反。明其行之必反也。反固反复。亦包与常道相反之意。在他卦利于进。今九三则反之。而以退止为先。在他爻之阳例为升。今九三亦反之。而易成俯降之志。此反字之旨。实重在与全卦反。与常道反。反以成其用。而后免于蹇耳。然爻辞已及往蹇矣。往者必反。往而蹇者。反必与之。反此反字。直概一切言。无不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