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内指内卦三爻。以六二在中。初六九三相应。两阴喜近一阳。阳亦不觉而俯就之。故有来反之语。阳本志于上进。而因前有坎险。使之生畏惧之心。则反而就内。更得悦泽之契。一险一易。一忧一喜。互相对照。而见往来之道。吉凶自异。利害各殊。人情恶危而乐安。好亲交而怯远道。喜平易而畏险阻。不待智者。已能知之。九三既临于坎险之前。心有不悚惧以求自全者乎。况犹在艮止之道。近乎坤贞之德。反而自下。莫不欣然相与。退而自守。更获安然无患。则所谓内喜。不独初二之欲近阳。亦九三之甚愿就阴。两者相亲。共成艮止之行。即九三来反。合乎内喜之情也。故内喜之有二义。一则内之初二柔喜近刚。相与维系。一则九三以怯于前险。反而亲内。相与缠绵。是内喜犹曰内相喜悦。而使九三之速来反耳。欲退者不进。愿止者不前。内字与出字对。或作纳。即入也。归也还也。九三之还合初二。以全艮卦大用。苟去而不返。行而不归。则将何以止哉。此九三之来反。亦时位所宜然也。
六四。往蹇。来连。
孔子《宣圣讲义》
此蹇六四爻辞也。六四外卦之始。为坎卦初爻。与九三同属人爻。刚柔相得如既济。而在蹇卦以坎之险。连艮之止。进则蹇。退则安。与各爻同。而六四重阴。阴喜近阳。外则近于九五。以近于险。是以往蹇也。内则返于九三。以同于艮。是来连也。连者连系不断之意。六四以一阴介两阳之间。而合成离。离丽也。故善于连系。或丽九五。则成坎险。不免于蹇。或丽九三。则与艮止连贯。故曰往蹇来连。在他卦内外分界。多难连属。而蹇六四。以与九三一阴一阳。协成中爻之用。有孚既济之道。此称来连。明其与下卦必相连属。而附于艮止也。艮之一阳九三。实如领袖。居中控外。近悦远来。以其德之昭昭。足致人之归附也。故九三曰内喜。六四曰来连。可见此二爻实相亲睦。而为中外所悦服也。且来连者。爻位变离。与坎互成既济。亦相协调。不独与九三之均和乐近也。连字从车。有行动之志。而与运字相类。有转移之情。全蹇卦爻皆以往蹇来否为辨。六四已在外卦。势难自反。独因柔易从刚。不知不觉。连系于内。与艮相得。故来连实以位之所当。德之所明。行之所宜。时之所合。而不得不连也。夫蹇之大用。即在坎之居外。坎以阳陷阴中。如水之没物。遂沉溺不自拔。六四本应同于坎用。而成险陷难免之情。却以近于九三。思源追本。遂不得不随艮以来止。诗云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此之谓也。原非所连。以来则连。可见其连。仍由于来也。竟往不来。将谁连哉。故来连。以来誉来反。均重在来。即反也。反其所行。以还于本来耳。蹇之反。则变为利。艮止之用。通乎神明。大学知止一章。已揭其义。来者善止。止者利行。六四之来连。虽未言吉。亦可知其必利。为其远坎而近艮。去险而就安。有九三提携。以共成人道仁义之用。故来连实指六四能反。而与九三连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