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八章:火泽睽(卦)

《宗主附注》

睽卦睽字本从目。或误为日。以睽本义为惊视之状。心有所疑。视为之异。目光所至。有一种惊感之情。又释为两目分视。亦不外异乎平常之态。而顿促间。不觉目光之分背也。故因此释为违背。或乖离。如睽违。睽隔。睽异。睽索。皆由此义推绎而来。或以大众注目惊视。为万目睽睽。即本惊奇疑惑之意。神存于心。光发于目。心有所感。视为之变。此由内达外者也。故睽卦爻辞有舆曳牛掣。见豕负涂。载鬼一车诸语。而传称睽外也。亦本卦象之用。卦名之义。明其所至。不外以惊疑之视。示心志之睽。存于中者见于外。触于目者动于心。此卦取离兑之合。为二女同居。志不相投之象。恰与家人相反。家人由外而内。成其匹配。达于亲近。睽则由内而外。背其趋向。终于乖离。此两卦之所别也。而皆因离卦为用。离在内则和安。在外则乖戾。人之情性。亦由此殊。内涵光明者。其行必温良。外示苛察者。其德必悖谬。易以二卦辨人之心志。别人之行为。而有以齐之于一。使复于中和也。

又曰睽与革为同体卦。泽火为革。火泽为睽。二者只是上下异位耳。而卦用随之大殊。睽为乖离。革为改变。乖离则各不相谋。改变则交相为用。如仇与友。仇则志在嫉忌。而情难同。友则志在磋切。而情易近。为其所受位与时使之也。实则离兑未易。二女同居如故。不过一则有相远之意。一则有互益之心。此两卦之用。有可相参证者也。睽字从癸。癸为水。而后天戊癸则反化火。革卦辞己日乃孚。己后天合甲化土。而先天戊己为土。火生土。互济也。水克火。则为互制。故一则相猜忌。一则相利济。由五行中即可证明。而不外离兑之象。一水一火。兑为泽。水所聚也。故亦与水同用。然不如坎之主化育代坤德耳。离则能代乾以主天生之令。为后天之所尊。故兑不克与配。而情志难协。且火在水上为未济。水在火上为既济。睽以同于未济。故成乖违之象。革以类于既济。故有利助之用。由上下位之易。而卦德遂殊也。读者明此。则可知睽革之义矣。

睽。小事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全卦彖辞也。睽以二五正位皆失。故四德不与焉。凡卦孚乾坤之一者。必举一德以明其用。睽则仅小事吉三字。可见其用之不宜矣。夫睽上下阴阳。不得和协。内外时位。失其主持。似无可用。而彖辞称小事吉者。何也。则以睽虽二女同居。志不同行。而以说丽乎明。柔上而应刚。是以小事犹占吉。观其中互。即可知矣。家人因内外同正。而中互反为未济。是其中难诚。而行易穷。正难得而变易生也。睽以中互既济。阴阳得济。水火相调。是其中自贞。而行可易。象虽戾。而变复常。故释辞称为得中。明小事吉之由来。既曰小事吉。则大事不吉可知。睽之名固昭示之矣。违于外。乖于物。戾于情。悖于德。将何以大用哉。小事吉三字。实明指睽之难大也。小事义已见前。不专指所行。凡事务之细者。近者。暂者。易者。皆是也。一言之微。无关大体。一动之顷。无与久远。则以中存之诚。不干外物之咎。犹得吉占。不害于己。天道固包巨细。世情多概恒速。数有远近之殊。事有难易之别。睽则仅宜于细者。近者。暂者。易者。而弗及其他。为其时位之不当耳。用生于德。德昭于位。见于时。正位已非。德用已失。则睽之小事吉。实以得中。而柔能应刚也。睽果无所用乎。则事之合者必离。物之聚者有散。天道且不免。而况人乎。此小事之吉。亦以能随时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若戾时自用。则不独大事不可为。小事亦难协吉矣。故易教为指人以行止。而首在明时。所谓与时偕行。与时偕极者。于睽尤可证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