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八章:火泽睽(卦)

《宗主附注》

睽卦彖辞仅小事吉三字。与他卦有元亨利贞四德者不同。则以睽之用不逮耳。乾坤四德必合上下卦之用。衡其有所当者称之。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故近乾者。元亨为先。近坤者。利贞为主。睽上离。虽在后天代居乾位。德用文明光大。宜于内藏而外显。今睽反在上。是与下卦不能协和也。故不克备乾之德。睽下兑。固先天少女。而变成阳。一阴在上。象水在泽。水德润下。愈下愈沉。与上卦不能调济。故不克备坤之用。此由二卦不合所致。非离兑之不逮四德也。凡他卦之不以四德称者。率类此。然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固已动矣。吉凶悔吝自生。此彖辞以吉称之。睽既上下相违。情志不一。如南辕北辙之不能竟其用也。如左支右吾之多所拘牵也。则不足语于大功大业。而以中互既济。人爻一阳一阴相交。虽失于位。而得其和。徒以基不克固。利不克广。仅占小事之吉。而不及其远者大者。睽固与家人表里。而又为家道之穷。亲且不和。况殊者乎。近且难固。况远者乎。睽之限于小事。正有以也。譬之在家不能安睦。贸然出门。欲于此时。遽求快志。难矣。吾国自古重家道。家齐而后国治。家尚不协。奚以悦于外人。语云。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省。不敢言大。此不易之理也。睽之不能大用。岂非时所为哉。

又曰睽卦之用。与革相证。已见前。革之往来卦为火风鼎。亦与其颠倒卦风火家人相证。故家人睽革鼎四卦。皆有相通处。由家人变为睽。与由革变鼎。正同。故在睽彖辞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鼎彖辞亦如之。皆以柔易刚。上履主位。而能应刚也。在晋卦。亦有柔进上行之语。则以离之六五一爻。与睽鼎同。而小过卦因六五得中。亦称柔得中位。与睽相似。其彖称宜小事。正与睽之小事吉一义。不外柔主正位。不能大用而已。凡五爻之为阴者。率皆类是。小过以中互大过。故成其过。睽则以中互既济。故称睽。而示其终可通也。过者失中。睽者失和。中和有失。其用难大。此易教以中和为贵也。睽之与鼎。虽以柔得中。而离在外。遂不克充其用。然时所为。非事之咎。故时用为其本旨。睽之时用。于爻辞可以见之。俟讲时再详示可也。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全卦彖辞之义。明睽之时用也。离在兑上。离火兑泽。上下分驰。故曰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两动字含升降之意。火性炎上。其动也升。水性润下。其动也降。而何以动。则六爻之气。周游终始。原无止息。而火与水。尤流动之物。火无不炎。不炎不谓之火。水无不流。不流不谓之水。死灰不炎。乃火之烬。冰冻不流。乃水之变。灯烛之光。亦有飞扬之志。池盎之水。亦存浸渗之情。不得谓其不动也。泽虽似止水。而用在流衍灌溉。蒸化推移。仍动也。合离火以成睽。其动愈明。火逼于水。则有远避之心。泽近于日。则有蒸腾之势。此其动又自然而然。一则上升。一则下降。升者终降。降者不升。如蒸水成云。是暂升也。云聚成雨。是终降也。故德用不相协。而名睽。睽者如目外视。光自分离。不复为一。愈睽愈远。而用愈乖。情愈异。此离上兑下。不得不睽。与易其上下之革。又殊其趣。革亦不能协。而其违悖之德。在止非行。在内非外。则以离反居兑下。升降同而地位异。一则益远。一则益近。远则相忘。近则相妬。忘者为疏。妬者为仇。此革卦之用。不免于伤杀。而睽则惟仳离背贰。以成其惊异猜疑之状焉。惊异因于初逢。猜疑发于夙日。火与泽之积不相能。乃有此离奇之象。故称人之不和者。曰水火。以其德用原参差。而升降原悬殊也。上离中女也。下兑少女也。情志既不协。行动自相违。故曰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言虽合为一卦。而上下相违。如二女虽同居一地。而情志难偶。志存诸内。行见诸外。不同行者。明其动之各异。如相背行。去日远也。夫同居。甚亲也。而不同行。则疏矣。亲反为疏。近乃成远。此睽之用。实由内而外。由爱而憎。正与家人相反。故传曰睽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