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兑说而离明。离又有附丽之义。二卦合。是说丽于明之象。兑之一阴在三爻。离之一阴在五爻。同三而五。皆柔居刚位。且由中爻而进于全卦正位。故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则以六五居外正位。与下九二相应。虽阳位阴爻。阴位阳爻。与家人之得正者反。而上下相应。一刚一柔。中爻六三九四亦如之。合二三四五四爻。无不刚柔失位。而各得其应。阴阳互差。各得其匹。升降自异。各得其宜。故睽以卦言为乖违。以爻言为调适。而中互既济。水反居火上。更得相济之用。故称为得中。言其刚柔失而仍平。上下违而仍济。此二三四五。及中互中爻之不过也。不过则中。中则不偏。中和之用。天地所不违。外相背驰。内仍谐合。故有小事吉之占也。小事虽异于大事。苟先善其所为。亦足推而广之。在人之善用耳。明时位之所利。从刚柔之克平。本中爻之可谐。推中互之克济。则小事之吉。实足为大事之基。故用易者。贵乎通也。
睽与通反。与同异。凡事物之背驰者曰睽。阻塞者亦曰睽。为其不相类也。不类则不同。不同则不通。如二人一北一南。所行既分。所至亦异。此睽之不得与他道同用也。然睽卦不以睽而终背驰。则六爻往复。终必有始。中爻人道。往必有复。故虽睽而仍可同可通可类也。释文曰。天地睽而其事同。男女睽而其志通。万物睽而其事类。此三语足明睽卦之用。非永睽也。睽于外者协于中。睽于始者和于终。睽于近且细者。融会于大且洪。贯通乎时用之中庸。盖天地睽而事犹同。睽者时也。同者体也。男女睽而志犹通。睽者迹也。通者情也。万物睽而事犹类。睽者其异也。类者其同也。则睽之为睽。时位为之也。故睽之时用大矣哉。与革卦辞正相应。不外天地之道。积久者变。万物之性。重见者消。极则穷。穷则通。睽亦如是。不睽不见其同。愈睽则愈易同。此时也。如秋冬之寒。易为春夏之温煖。不寒不温。不煖不凉。惟有其一。必见其二。当其见也。视为故常。若不时而见。则成灾异。此睽之存乎时用也。时用者。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故时至而睽。时易而复。在其睽也。已寓复通之机。则中所藏也。气藏于中。情藏于心。此睽在外。而中互乃为既济也。
全卦六爻。时位不一。随时变动。而内外又不类。如睽释彖。已明揭其例。盖宾主异位。动静异行。宜否异时。利害异用。睽固不可为之时。而藏有可用之机。观于男女睽而志通一语。足以明其故矣。男女爱慕。人之情也。而迹与心难同。行与情难一。则睽于事者。志可通也。睽于时地者。精神可接也。以其原有不睽者在也。睽卦中少二女。如姊妹然。而其嫁也。各自东西。不复闻问者有之。其同胞之亲。出于天性。虽远弗隔。虽疏弗离。此则睽而不睽者也。天下事物。大率类此。推而扩之。则睽之用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