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八章:火泽睽(卦)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孔子《宣圣讲义》

此睽六三爻辞也。六三兑卦之上。中爻之初。卦以九三六四。合于既济。反之六三九四。则合未济。而全卦二三四五。互成既济。是以中爻言。为未济。以互卦言。为既济。二者相反。亦睽之象也。又六三在九二九四之间。合成离卦。与上卦之离相连成用。而不能得其正。如人之两目相通。则视物必明。而彼此牵掣。两相妨害。是视而不能正。见而不能明也。因六三有离中之象。故爻辞称见。言与上之离共见也。而所见非正。故有舆曳其牛。掣其人之象。舆在古昔。必用牛或人。牵之挽之。今则反为舆在前。牛与人在后。且被舆曳之掣之也。原句应为见舆曳其牛一句。掣其人一句。而中省其人二字。其人天且劓。以其残废也。天为天刑。即天阉。此生残也。劓为鼻刑。割去其鼻。或因疾溃去。此刑残也。然此处不重在刑残或天残。只以残废官体不全。生育不备而已。即舆所曳之牛。虽未见其病。既不能牵舆。反赖舆曳之行。其为废物可知。其人则固有天劓之残。而正恃舆牛之掣以动。则为废人可知。爻辞以此明其物之无用。人之无能。而舆又安能永曳之掣之行哉。人牛无人牛之能。舆亦非舆之正用。事之离奇。理之昧惑。乃经常所不能见者。而睽六三竟见之。则果物之咎耶。抑见者之过也。睽固以怪异之象。悖戾之行为用。则虽奇。无可惊。虽异。无可诘。为原非常见者。骤见之。果物之异。或视之乖。果目之差。抑心之惑。此君子贵乎辨也。而六三不易辨焉。则见所未见。心亦疑之。明所不明。目亦眩然。此六三之辞。实睽违之所成也。然事以理判。物以情衡。非理之事。徒惑于一时。不情之物。徒眩于一瞬。故爻辞继之。无初有终。言其初。方睽变不能得其正。至渐而久。自知其故。则终能复于常矣。惟有光明之德。初虽骇异。终必分明。是无初有终。爻之大用也。要不可执奇而惊。以戾于正。初之所见。奇固奇矣。而非常道。终之所明。变复于正。更何戾哉。

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曳字下应有牛字。但爻辞原义。曳字直贯到其人。以人与牛。皆为舆所曳而行也。六三以阴履阳。与未济同。为不当位。位不当。则前后失其序。舆在后而反居前。牛与人在前。而反曳于后。是不当也。阴乃先阳。柔乃领刚。颠之倒之。乃失周行。此六三之睽。实由于位之不当也。而以疾废之人。任劳力之役。则又职之不当。况责不能自动之舆。以曳能行之人与牛。是尤事之不当者。尚可用哉。而爻辞不言其凶咎。则原幻见之象。未必果有其事。不过因六三之不当位。乃招致种种不当之景。而眩惑于所见也。然六三之进。则九四也。柔而遇刚。乃复于正。故占无初有终。初指六三本爻。终指九四。以六三自九二来。原阳刚之德。未失道之情。惟六三阴以间之。幻成异景。变见奇象。幸进而九四。又为阳爻。发于阴而终于阳。合九二成离目之象。故释文称为遇刚。且六三与上九相应。亦以柔对刚。虽中隔六五。而两阳一阴。易于同化。是六三之睽。终遇九四而免咎。而上九之睽。则以六三之应。而有遇雨则吉之占。可见全卦大用。不外阴阳差错而已。阴不得阳。则昧惑莫明。阳不得阴。则刚愎莫正。此睽之所以为睽。实由于情之乖戾。心之猜疑。迷惑于一时。游移于幻景。遂不知其所辨。故象辞重在君子辨同异。明其真伪也。惟刚始明。惟阳始正。六爻之得失。视乎刚阳之当位与否。读者可于爻象细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