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八章:火泽睽(卦)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睽九二爻辞也。九二内卦之中。为兑之二爻。兑初二皆阳。上与离合。离之中爻为阴。九二与六五相对。阳喜遘阴。故曰遇主。以六五君位也。而非君。乃称主焉。凡在上者。皆可称主。为君为国主。又凡总事之成者。如事主店主。又为之主持或有属者。如家主业主物主。推而言之。则主有对。而君无匹。故主对宾言。俗称主客。君则在内无宾。惟与后匹。九二之主。则含有对之宾主言。以九二原正位。而在卦为内。是后也。在爻反为阳。六五在卦为君。而阴也。非君之真。故以主称。而喻有宾在。盖遇主者宾也。亦非真宾。即二爻本位。位阴而爻为阳。不得称后。乃视如敌体之宾。而在内又非宾之位。但曰遇主而已。不言其为谁也。然遇主若臣之遇君。则非其时。后之遇帝。又非其偶。九二之遇主。而曰于巷。明其地与时之当也。以九二遇六五。刚柔两失。主宾皆非。而卒然相遇。不在庙堂之间。朝市之地。而于巷焉。可见事为非常。情为非正。此睽所以为家人之变也。家人六二九五。内外皆正。故家道齐。睽卦九二六五。内外皆乖。故人道变。变则反于正。虽遇而无义之可言。礼之可序。虽所遇者主。而无尊严之分。光明之行。是遇主。犹寻常之相逢耳。礼既不备。情亦难通。行既可疑。用亦难大。此遇主。虽若幸之。实无取义。虽若亲之。实多猜嫌。故在爻辞本有咎。而曰无咎者。则以六五九二。中道未失。正位犹存。乃得免耳。二五原应相得。刚柔亦应相孚。徒以互易其爻。遂使变成仓卒。而二五本位。固未变也。刚柔本德。仍可交孚。则因变以成用。不违睽之大义。如在纷乱之际。惶遽之间。君臣难以分言主宾。难以礼接。则变也。变而能守其位。终复于常。则无咎矣。此读者所宜先知之者。睽固全卦皆变也。爻之得正者。变而无害于正。则可占无咎。况刚爻原可大用。且得柔之应。终不违于一阴一阳之道。又何咎哉。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爻辞遇主无咎。释文恐人未明。故以未失道示无咎之占所由来。盖巷非遇主之地。而时乃睽变之时。非常之时。难责以常道。是遇主于巷。犹未失权变之道耳。且睽为相违。不易遇。今九二乃能相遇。必有其道。则所谓中正不失也。二五各守其位。虽变不离于正。虽睽而不违于德。是其道仍未有忒。兑本悦泽之情。离推附丽之义。则刚柔相应。内外相偕。虽睽隔于一时。仍协孚于他日。以九二之用。妙在与六五一阴一阳仍相济耳。以卦言为睽。以爻言为遇。睽则为变。遇则复常。虽于巷非地之宜。而非时应事之变。此释文称为未失道。明其能通权达变。终不失正大光明之行也。离有文明之象。火加于泽。有照耀成采之观。而九二以阳应阴。又如日光映水之景。日之蒸水。为云为雨。泽之得水。以润以溉。岂非化育之大用乎。故遇主云者。明其有弼主成德之占。翼君戡变之象。非徒一遇已也。不外得位之正。虽非其时。仍可大用。阳而就阴。刚而济柔。其道之成用。可与同人相拟。同人曰同人于野亨。此曰遇主于巷无咎。二者虽辞不同。而用相对。同人以君子召致在下之民众。此则以贤臣弼翼被难之君主。其致功治平。原无异也。惟时有别。地有殊耳。细绎未失道一语。足见九二之遇主。实成德达道之机。拨乱反正之本。非为一人利害之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