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六章:地火明夷(卦)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爻辞之义也。不可息。即不二之意。以箕子忠心亮节。既甘为奴辱而无悔。是期于至诚以不息也。明字亦可连下读。若连上则贞明。即传所谓日月之道贞夫明。圣人之道贞夫一。日月不改其明。圣人不失其一。一即中也。六五在中。故箕子法之。如日月之明。亘古不失。夜之暗。非日之不明。地为之蔽也。箕子之忠亦然。不以地之蔽。而易其明。日也。不以君之蔽。而易其忠。箕子也。此所以称为贞明。在不可息也。若连下读。则有二义。一则言明之不可息。即日之明。不可因夜而息。日虽在地下。其明未尝灭一毫。物自不得见耳。可知日之光明。不可有息时。息则天地混沌。人物灭绝。人之光明亦然。然君上虽不明。臣下不可息其明。时世虽不明。人道不可息其明。此箕子之守贞。为其内心光明。不可息灭而同于昏暗。合乎污浊也。一则释箕子之守贞。为明臣节之不可二。即明至诚之行不可息也。箕子不息其诚。不二其节。乃成其永贞。以孚坤上六利永贞者也。亦即彖辞利艰贞之义也。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孔子《宣圣讲义》

此明夷上六爻辞也。上六全卦极位。为坤上六。重阴之地。极暗之时。故爻辞云不明晦。此句有二义。一则不明而晦。言由明入暗。先则不明。继则晦矣。晦较不明进一层。即行渐入暗之意。一则不明不晦。言明已入暗。既不明矣。亦不知其为晦。以明与晦。必由于辨。辨必由于明。今不得明。安能辨其晦。是则暗之已甚。更无明晦可分之意。初登二句。言由明入暗。如日之初原在天。后则入地。亦明夷之本象。明夷非无明。乃以物之蔽。日之初也。天下同明。是明之时。日之入也。天下同暗。是明夷之时。上六处最高。而为重阴。故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之象。所谓初者。非始也。盖犹其先之意。以日之入必自天下降。是未降之先为初。非指日之初出也。明夷离在坤下。原已入地。而上六乃云初登于天。非谓日在天。乃指日之光影也。日之入地。其始也光尚上映于天。其后渐渐没入地下。若谓日之在天。光阻下照。而非登天。故上六所称。仍以光明为主。光明为明之本。日之初降。光返照于天空。大地犹明。四方均照。是明夷之明。即在此刹那。而渐渐易为暗。盖明夷离固在内。明未尝无。惟其明之及外者仅耳。上六与九三对。恰得光之反射。而有初明之象。正如日之西下。光映于云天。而转射地面。又如日虽下地。而月得日之光。上升于天。以代其明。是皆上六初登于天之象。说者以为明夷全卦。日在地下。初不见光。上六何来登天之语。是不知易卦之用。上与三对。阴与阳对。明夷虽外不见日。日自在内。日既未亡。明亦永在。明之直及。则为日光。是日中也。明之映射。则为霞晖或月华。是夜也。不问为日为月。为云霞为日夜。何莫非明。亦何莫非日之光。明夷之日。固在地下。其明虽不得直及地面。而假于云霞者为夕照。假于星月者为夜光。皆明之由内外达。暗而犹明。下而犹登。故上六称之。不可以日既入地。忽又出为训。更不宜以上六有此语。谓前各爻本有明。上六以后。真为明夷。若谓上六以后方为明夷。则果属何卦哉。自来卦例。极则反。穷则变。上六穷极。乃反变之时。故明夷至此。忽露明光。乃地下返射之余光。非日出正照之大明。故有不明悔。初登后入之语。明其为反也。变也。如云霞之彩。月星之华而已。且以位已极。时已穷。虽有此光。而难久明。故虽有登天之初。而仍或入地之象。是则终始不离于暗昧。此明夷之所以成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