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六章:地火明夷(卦)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照四国。以上六高位。有远瞩四方之象。由登天以下映。故能及远。究仅在地下。则所照不过地下一面。今以登天之明。可及地上下。实不独一面已也。则字。法则也。见离卦爻辞。离日以在天为普照。人君以在位为普施。日之光明。人之德业。一也。日已入地。明已为晦。亦犹君虽在位。德已不昭。民将奚法。日之不明。人失其视。君之不德。人失其瞻。上六之辞。有慨乎世君之不明。人民之颠沛。而见天下皆清浊不辨。邪正同淆。贤否莫分。忠奸难察。而天下大乱矣。故爻辞有不明晦语也。全卦以明之蔽为夷伤。而归其过在失则。可见隐责当时朝政。无以为民法则之微义。文王不欲直言。乃以失则二字。轻轻喻之。实则寗失则已哉。其究必败国丧身。为天下笑。为后人惜。在位者可不慎欤。

《宗主附注》

自遯至明夷四卦为一往复。遯与大壮往复。晋与明夷往复。合则遯大壮为四阳二阴卦。晋明夷为二阳四阴卦。亦成一大往复。以各卦所象。阴阳消长。一来一去。无不相对。遯之与明夷。晋之与大壮。又自为对。阳升阴降。皆有其度。内中互卦亦同。如遯互姤。大壮互夬。自相对也。以下各卦亦然。自家人至解。四卦亦成回圈。而内互既未济二卦。不独家人与睽。蹇与解。为往来也。易原本数为象。依气为数。数象之成。不离夫二气。故数见知气至。象见知数至。如明夷二阳在内。而间一阴。阳以阴蔽。不得畅其生机。阴梗于外。不得复其元气。此明夷为暗昧昏乱之象。有光不能照物。有明不能及远。幽处如囚。冥行如夜。此为生机之害。人道之艰。作易者取商纣之世以譬之。非必艰于商末也。凡世道之敝。君主之昏。政令之乱。皆其象也。卦爻中明夷二字。即借喻昏暗之朝。危乱之世。明夷虽非名词。实假之称指当时者也。易辞定于文王。不敢直指朝廷之失。故以明夷代之。六五箕子明夷。即明称明夷之箕子。言当商末之世。箕子处之之道耳。古文多如此。否之匪人之类。皆以人道与世道相冲。人道为主。世道为客。明夷虽暗乱。人道自有权宜变通。箕子以利贞而得免明夷之害。是即人道胜天。可见君子不以时废道。不以天易人。商纣虽昏乱。惟自败其身。亡其国。终无损于箕子之道。则利贞之能避祸。而人道即于此见焉。人法地。地道利贞。人亦先利贞。彖辞所谓利艰贞者。亦指人道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