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附注》
明夷与晋。一往一来。实则坤离两卦上下之异而已。在晋离居坤上。如日出地面。明夷离移坤下。如日入地中。然地中非土中也。地原圆体。上下皆空。日在空中。亦未尝附于地。不过光所及。只地一面。晋照阳面。明夷则照其阴面。日犹一也。而地有别。人道重阳。易亦以阳为主。日光在阳面为地上大明之时。则谓之晋。迨日光下于地。虽阴面亦如阳之光明。而阳面反成黑暗。故谓之明夷。此易之取名。本乎阳言也。亦即本乎在阳面所居之人而言。盖地无论何面。皆有明暗时。皆有人物生存其上。此之为阳。即彼之阴。此之为明。即彼之暗。实不过时之差。位之异耳。苟合日与地言。初无所谓晋明夷之分。固无所谓阳与阴之特别区域。凡受光者。则为晋为阳。背光者。则为明夷为阴。只可视之为日与夜耳。晋为昼。明夷为夜。日之光明未改。地之承受未停。所视为改或异者。此地面之人物已耳。地固无上下。无背面。日更无朝夕。无近远。其光久明。其热永在。地虽自有远近之度。向背之差。而自天空言。所关亦甚微。易之所以必为别之者。亦以人物耳。人物既胥赖日以生成长育。以离合变化。则必先辨其向背之道。远近之数。而后可以润其生化之本。发育之原。此以晋明夷分状其昼夜之象。而见夫阴阳之异用。生灭之殊途也。故晋为吉利。明夷则否。晋为进而有功。明夷则退而获罪。晋为荣升邀赏之日。明夷则为逃亡被诛之时。虽言天道。实指人事。读者须先体会之也。
《宗主疏述》
明夷与晋皆称明不称日者。以离固象日。亦象火。而以德用言。皆明也。日之光。火之焰。虽发于其体。而所被者乃为明。盖无明则日火之功用不着。虽有其体。不足称其德。日之照物。非日体之加于物。乃光明之被于物也。物之去日远矣。而其所接之明。则咫尺不离。是日之德用。必以明称也。明对暗言。无明即暗。如日之昼。光被一地。是为天下之明。明既入地。乃变为暗。如日之夜。大地同暗。是为天下之夜。明夜皆以光为主。光之所向为明。所背为夜。日固未尝一时大。亦未尝一时少其光。此晋与明夷。但以明称。不得以日言也。日之体大矣。行于空中。所照者远且广。原无明暗之分。其所受之地或他宿有向背。始有明暗。此明与夜。乃由所受者言。非日为之明暗也。晋为明。明夷为暗。所系在坤。非关夫离。已如前言。坤在下则明。在上则夜。亦以地之一面言。地同而所受之光异。分为朝夕正午。是一面亦有明暗之殊。可见物之大者无分。物之小者多异。一室有门窗。则有明暗之别。一器有表里。则有明昧之殊。皆有其体所受之光不同也。日岂有歧视哉。故晋与明夷。乃人物所感者不同。非日光所照者不一。因其物之大小。距之远近。行之向背。而后受有多寡。感有浓淡。皆物之异。与日无涉也。故论道必先衡诸事。着用必先析诸行。晋明夷之差。原自地面人物定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