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四章:雷天大壮(卦)

大壮卦四阳在下。与遯卦相对且反。以遯四阳在上也。而与无妄大畜为类似卦。皆四阳二阴。阴阳分明不杂。不似其他四阳二阴卦也。惟大过卦四阳连互于中。颇与相近。而二阴分列初终。则有不同。然以卦为圆象。终而复始。则大过亦可作大壮与遯卦之变体。大壮二阴在上。遯二阴在下。中互艮巽震兑四卦。皆与乾合。遯则互乾巽。大壮则互兑乾。以二至五相互成卦。各不同也。而一则为姤。有阴阳相遇之象。一则为夬。有阳与阴决之意。故在遯本不求合。而其变则反有遇。在大壮本便于亨达。多所包被。而其变则反成决绝。而不克相容。此正与变有殊用。以其时位辨之也。圣人示天道于未然。定人事之先预。故于辞中指其趣。如遯本宜退。而有亨利之辞。大壮本宜进。而有利贞之语。且传更明示大壮则止四字。以见大壮于时为大。而不能忘其小。于位为高。而不能忽其卑。于行为进。而不能志于止。正皆顺天道之易变。而定人事因应之方也。盖遯于前者。必亨于后。进于此者。必止于彼。元亨利贞。相环成用。春夏秋冬。相旋成时。遯犹秋冬。而有亨利之占。大壮犹春夏。而重利贞之德。此由二卦彖辞。可以见天道靡常。人事必预之旨也。

大壮之对卦为风地观。上下易位为地风升。以阳与阴爻对。先天八卦方位。乾坤震巽皆相对。故大壮有与观升二卦相应者。阳之用以阴。刚之用以柔。大壮阳刚特盛。故宜取升观二卦之用为辅益。在时令。大壮二月卦。观则八月卦。一春一秋。互相照映。如日与月。昼夜代明。此大壮虽秉春和盛茂之时。亦含秋冬清宁之象。盖本末表里不同也。故大壮彖辞独称利贞。即明乾为体。坤为用。刚为道。柔为德也。以二月春雷初振。万物向荣。阳之所生。必赖阴以成之。此河图之例。亦生化之大则也。人多昧于此义。谓大壮因雷天之奋迅。宜升腾之无涯。而传乃曰止。殊与数不合。不知大壮之止。乃天道也。四时异气。各有中和。即二五八十一四仲月也。仲月居一时之中。为一气之最中和者。二月仲春。节当春分。春方及半。天地和凝。前乎此则犹寒。后乎此则已温。是春令之至正。春德之至平。如一室之中央。一日之中午。不偏不颇。乃均乃匀。人道法天地者。必依此为准绳。而推其德用。达于无垠。故谓之止。止犹正也。中止也。无进无退。不弛不张。悠然自足。闇焉自章。此中庸之道。独往复而勿旁徨。斯称之为止。谓天道立而人道建。万物存荣。而文质至美善也。凡恰好不过者。方可以止。若有未尽。不得止也。大壮既当盛时。易濒侈泰。苟不知止。必以过而受其害。盖大小过以失中而称。大壮又类乎大过。而况其变也。知止不殆。不过何害。大学所谓止于至善。以其知所止耳。愈进不已。其敝也反为退。愈升不已。其敝也反为沉。皆不善于止也。而所至反其行。故大壮志于壮。而人道则先利贞。利贞者性情也。反求诸己也。知止而克止也。易道四德。元亨为行。利贞为止。明此义矣。自无疑于大壮之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