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直接拿过去就没有可能了,必须得想办法了。比如从银行里给他账号打过去50万,或给他办一张卡,里面存上50万,或者你给他买一套房。有人可能会说,这跟拿过去50万现金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大了。50万现金直接拿过去,没有任何的记录,就没有制度化的方式发现它的可能性,属于不可治理的状态。而刚才我说的几种办法,都有蛛丝马迹,都有制度化方式发现的可能。给他办一张卡,身份证实名制,第一个蛛丝马迹有了。如果借别人的身份证,但必须从另外一个账号转钱过来,第二个记录有了。另外,提款机有摄像头,消费还得签字,即使签假名字,笔迹也是他的。到处都有记录,都有蛛丝马迹,这才叫转入可治理状态。
一是很简单的国民收入记录的制度,二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规范的现金管理,中国很多事就出在这个层面。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很技术性、很基本的这些东西,合在一起,我把它叫做基础制度或基础秩序。这些基础制度,就类似于城市的基础设施,马路、桥梁、路灯、管道、输电线路等等,基础设施出现了问题,一个城市的生活就玩不转了。
第四,我们需要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
这样一个社会结构能够支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我觉得就中国的情况来说,这个社会结构至少要有四层含义。
一、要有一个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者的规模。中国的中产阶层从什么地方来?美国、欧洲的中产阶层主要是白领,坐在办公室里对着计算机的这部分人,但是中国有没有这个可能?我觉得如果完全走这条路,不太现实。几年前我在广西研究北部湾规划时曾经提过一个想法,通过政策的引导造就大量熟练的技工,然后使熟练的技工成为中国中等收入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更现实的路。
二、保护底层的社会生存生态。上海浦东刚刚开发时,两口子生活在浦西的老城区,都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一天煮100个茶叶蛋卖出去,一家老小的生计就有了。但是如果让他们搬到浦东,房子是改善了,但是茶叶蛋卖不出去了,一天煮20个茶叶蛋说不定还剩15个,生计就没有了。也就是说浦西这样的老城区和浦东这样的新开发区,给人们能够提供生存的社会生态是不一样的。现在现实的问题是,在城市建设中怎么才能够保护这个生态,乃至改善这个生态?我们现在是在不断破坏这个生态。现在的城市建设像是将一个烂泥潭改造成水泥地的游泳池,是比原来漂亮,也比原来卫生,也比原来游泳方便了,但小鱼小虾能够吃的东西也没有了。一个好的社会应当是一个人们容易找到生存的机会,找到一口饭吃的社会,特别是对于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