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社会分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如何使不同阶层的人能够形成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一个正常社会不可能没有阶层的分化,但是如何使不同的阶层能够相处得更为和谐一些,又是这个社会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从历史上来说,还真的有这样的一些传统,比如说过去北京的胡同,一条胡同里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有达官贵人、有贩夫走卒、有公务员,也有卖豆浆油条的。在一条胡同里,有贫富贵贱之分,至少表面上还是很和谐的状态,为什么呢?它有一种互相的依赖。达官贵人也得坐车,早上也得喝豆浆,也得吃油条,他们之间有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但是我们现在的各个阶层互相是隔离的,越来越成为一个封闭的状态,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四、拓宽社会流动的渠道。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穷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他没有希望。科举制能使多少人真正成为秀才、举人、进士?其实很有限,但是它给无数的人提供了一种希望,好好念书就能够有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一天。一个社会总得给人创造希望。改革开放大变动时期,机会是最多的,现在中国的机会应当说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和80年代、90年代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机会在逐步地缩小,或者反过来说,现在门槛在越来越高。有了门槛之后,社会流动的渠道就开始变窄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保护,甚至拓宽社会流动的渠道,让人们得有一种希望,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我们需要一种公平和相对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这个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仅是公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生活、社会生活要正常运转,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安全环境,这个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保障提供的。从西方来说,社会保障绝不是一种奢侈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手里的钱多得不得了,才去搞社会保障。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美国是在最困难的时期搞社会保障的。1935年,美国还没有完全从大萧条走出来,就搞了社会保障,因为没有社会保障,经济和社会就运转不下去。所以我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不仅仅是社会保障制度,而是让人能够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又能够对未来比较确定地预期和判断的环境。现在我们讲扩大内需,但是增加了收入就会消费吗?增加了收入,没有买房的就想现在买房,买了房的,就想增加点收入把贷款早点还上,还完了收入再增加,想再买一套。解决了收入也不会消费,得解决社会环境的问题,得让人们的心真正安定下来,有安全感,觉得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这时我扩大内需才会真正的解决。
第六,我们需要发育良好的社会组织系统,需要促进公民权利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