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唯才是举, 人才济济

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这正是汉武帝开始推行董仲舒的“尊儒术”的具体体现。
汉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有德有才的人。可以说,察举制为汉武帝开创辉煌帝业奠定强有力的基础。而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北阙上书与征召
除了实行察举制,求贤若渴的汉武帝为了不遗漏贤才,还允许有才能的人毛遂自荐,向朝廷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确有才能,同样会得到重用,而且不问出身。因为朝廷是在宫殿北边的门楼上接受上书,历史上,就把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称为“北阙上书”。
汉武帝对北阙上书非常重视,常常亲自阅读上书,选拔人才。在西汉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东方朔、朱买臣和主父偃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选拔上来的。
如以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著称的东方朔初次给汉武帝上书时,就洋洋洒洒用了三千汉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扛起,而武帝用了两个月才读完。能让皇帝花如此长时间读完,东方朔确实非同寻常。
除此而外,汉武帝还派出博士到各地寻访天下贤能。对于德高望重、鸿儒和有才能但不愿出仕之人,汉武帝则派礼官以隆重礼节迎接,恳请其入朝为官,此种方式称为“征召”。他曾以“安车蒲轮”请出枚乘和鲁申公。
人才济济
通过上述几种方式,汉武帝网罗了天下不少贤才能人,如大将军卫青是奴仆出身。
《史记》记载,卫青的母亲叫卫媪,生有一男三女,其中的三女儿卫子夫后来做了汉武帝的皇后。卫媪后与他人生下了卫青。因生活艰苦,卫青被送到亲生父亲家里,但却受到虐待。长大后,卫青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
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个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这是贵人的面相啊,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之子,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然而,随着姐姐卫子夫的地位变化,卫青也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信任,先后被任命为建章监、侍中、太中大夫,其才干由此可见。卫青后来七征匈奴,战功卓著,还任大司马大将军为内朝参决政事,为大汉朝立下汗马功劳。
此外,顾命大臣金日磾是匈奴战俘,理财家桑弘羊是当时受人歧视的商人的儿子,东方朔本是杂家,霍祛病20岁出头就被委以重任……他们都成为了汉武帝缔造辉煌帝国的重要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