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尊儒术 兴太学培养人才
元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真正走上领导大汉王朝迈向强盛的道路。
在汉武帝再度掌握朝政的第二年,他召见大臣,商讨国家方针大政。曾作《天人三策》、让汉武帝相见恨晚的董仲舒亦在其中。董仲舒从儒家思想出发,再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推荐人才的察举制度并使之规范化,提出以各郡人口多寡定举人之数以及“四科”之制,并建议成立太学培养人才。没有了阻碍、渴望着大一统的汉武帝,开始正式推行董仲舒的建议。
独尊儒术
西汉初期的帝后将相虽然多好黄老之说,但因为朝廷的放任态度,对各家学说都一视同仁,都设立“博士”。与现代的意思不同,博士是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人。汉承秦制,诸子百家都有博士。身为博士之人要精通古今学问,可以回答天子的下问。显然,当时黄老说并未取得独尊的地位,而儒家学说同样得到了发展。
公元前136年,即崇尚黄老学说的窦太后尚在世之时,汉武帝就曾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文帝、景帝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博士合为“五经博士”,而五经都是儒家经典。此举并未遭到窦太后的反对,主要原因一是武帝只是扩充,二是设置五经博士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学说。
汉武帝二度掌握朝政、接受董仲舒“尊儒术”的建议后,五经博士的地位更为重要。此后,除了儒家学者外,其他任何学派的学者都丧失问津“博士”的资格和机会。不过,即便是儒家学者,要想成为博士,所研究的也必须在“五经”之内,即在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有所成就,超出这个范围也无法成为博士。
史料载,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推崇的是“公羊春秋学”。这是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问,《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或叫《公羊春秋》,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最初只有口头流传,汉初才写成书,并曾受到汉景帝的重视。
而汉武帝之所以推崇公羊春秋学,应与其所阐释的“春秋大义”包括尊王、维护中央最高权威、主张“大一统”等,深深契合汉武帝的宏伟志向。在公羊春秋学研究方面颇有声名的除了董仲舒,还有公孙弘,后者在第二次被举荐后,被拜为博士。其后,公孙弘先后被擢升为左内史、御史大夫和丞相,还被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曾提出治国安民的八项主张,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国家要节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二是朝廷用人要因任授官(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任人唯贤,赏罚分明,使官尽其责,人尽其才。其思想中既有儒家的仁义、讲求德政,认为“天德无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也有法家的因能任官、法义结合、赏罚分明等,这与汉武帝的治国理念同样契合。而儒家与法家在赞成君主制、大一统方面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