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师刘伯温,天纵英才透玄机(2)
疾恶太甚负奇才
时光之轮匆匆的向前滚动,转眼间这完全凭藉实力与才华的考场,已经成为刘基简单迈向远方的阶梯了;这难道不是春风得意,少年凌云吗?才刚一次乡试即欣然中举的新科举人,隔年又在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的会试中,获取了明经进士的殊荣,……这一年刘基方才二十三岁,他已然进入高台青云之上,朝向淑世理想迈步,希望能一展身手,迎向他鸿图大展的仕宦生涯了!
然而想像不到的却是,仕宦与科举完全不同,难得的人才不会被科举遗忘,却很可能被仕途所淹没,“官运”某部分取决于这个人对官僚体制的适应能力;因此不论是开明治世或身处烽烟乱党,都会有一套相对于你存身其中就不得不回应的“官场文化”紧紧箍限着自我;那人心纠葛、封闭且严苛的考验如许漫长,在实现淑世理想的漫慢长路上,刘基总必须面临着内心的志气节操与外在的风霜波折的交互煎熬,所有周边腐败无常的现实,将永远意图要击倒他!
而刘伯温正身着布衣,刚烈威猛的挺立着,他准备好了,并且长成了一副虬髯慷慨、容貌伟岸的模样,是一位若论天下安危,便义形于色的男子了。
半生仕途如梦
一、力挽狂澜廉直声∶
刘基考中了进士后,面对元末遍地乱象,贪腐成病的官僚文化非常“感冒”,加上刘氏家族对刘基的养成期待都热切蒸腾着年轻的他,他认为自己是注定要有一番作为的,至少是要能改革政治社会时弊的;……然而在元代民族歧视严重的官场上,汉人儒生往往会被排挤施压,……就像开元以来,汉民族的读书人地位极低,根本不被朝廷重视一样。就算他实质上如同“和氏璧”一般是具有惊人内涵的璞玉,总归是形势比人强,他也就只能这样无奈的顶着进士的光环,在家度日如年的闲居了3年,根本是无人召唤、无处安插、无官可当!
到了至元二年(1336年),元朝政府终于授命刘基去做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的“县丞”,将他这位明明在科举时名列前茅的进士安插成一个辅佐县令的小官;虽说如此,初蹈仕途的他还是勤于职守、执法严明,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为民伸冤、发奸除恶,不避强权、赤胆忠诚,拼了命的做事啊……所以伯温在任三年,清廉正直的作风使得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因之好转,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交相赞誉。这位治国安邦的人才虽然身处野地,位卑职小的伯温,仍然成为了远近美谈。
由于才气横溢的刘基勤笃任事、秉守正义,相对突显了其余官员尸位素餐、贪腐成性、甚至草菅人命的问题,刘基的正行正道挡住了其他同僚不正的财路,三年的时间已经长的足够让他得罪了太多的腐败官吏。……江西幕府官僚的嫉恨和排挤,让刘基动辄得咎,事事掣肘,三年后不但没有任何对伯温勤于任事的“奖状奖品”,反而是被莫名的罗织诬陷、降职迁调,……最后更叫清白的刘基经验了被其他官吏投劾,被迫辞职、罢官而去的处境。至元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