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师刘伯温,天纵英才透玄机(3)

欲以大德戡大乱

寄寓文学表丹心

时值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刘基第三次辞官回家,归隐故乡。但这位转换了人生跑道,具有奇才韬略的人物并没有失志,他本就是个满腹经纶、胸罗万机、才气横溢的名士,所以在无法替生民立命之后,他自然选择了至少能为往圣继绝学的教育与文化一途,要用他的笔刀砚城,真正为能实践万世太平的淑世理念阐述留后。

《明史》说他的文章“气昌而奇”,就像他的著名散文“卖柑者言”一样,他以通俗的故事情节抨击了那些“国之蠹虫”,指陈满朝文武官员个个身居庙堂,夸骑大马,却都是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个个都是些欺世罔俗、以睐势位的丑恶之徒罢了。

国事日非、四方动乱,在这豪杰割据、元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刻,刘基一方面为抗暴贼自行训练了一支能守卫故乡的部队,一方面他静静的隐居在一方斗室之中埋头著书立言,他以乡野匹夫都看的懂的寓言方式来痛陈时弊,批判暴政,就是期望能以此方法来唤醒民智,进而建立未来能恢复更新的社会秩序。

当时他以笔为剑,以侠心做砚,就这样写下了一部后世评价非常高的重要文学经典《郁离子》,这部书的面世,可以说是完成了一部在中国寓言史上难得一见的精品!这本书不但生动、洗练、故事性高,也展示出刘基他富于民本主义的民权价值观,以及为解决种种社会矛盾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感时忧国崩离析

当然刘基的天份太高,他的古诗(特别是五古)成就突出,他的散文风格古朴浑厚,而在散文上的地位,人们也把他和当时的一代文宗宋濂并列,以这样的人才来说,如若一生专心于文学的范畴,刘基必然将成就不朽巨擘;但在这位开拓型的作家创造了高度文学价值的背后,其实他真正的身分是一个以抱负为盾,以理想作剑,期待实践变革的政治战略者!……在浮生若梦中,眼看他从一个单纯的“卫元”勇士,无比艰辛且跌撞的行经这个时代,到最后在他的后期著述中,除了依旧阐释其恳切的道德观点和修身立命之道外,我们发现他已然成为一股以笔锋支持“新生”的“反元”力量了。

就在撰写《郁离子》之际,官民冲突、民族冲突白热化,各地起义一触即发的局势越燃越炽;北方红巾军(泛指在弥勒白莲教的煽动下起事的农民武装部队,教徒以红巾包裹头部做为记号)几乎是处于巅峰状态的挥师三路北伐,甚至直逼元大都(今北京)而来……而控制了小明王(红巾军所奉之主就是小明王韩林儿)的刘福通率部众攻占了汴梁(今河南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