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仁义治国的帝皇(5)
七是不能象贞观初年那样居于高位、拱手安坐、没有打猎的嗜好,劝谏要保持原有的心志,不要以驰马射猎为乐。
八是不能象贞观初年那样对待臣下有礼貌,群情能够上达,劝谏要礼貌、宽厚待下。
九是不能象贞观初年那样孜孜不倦地寻求治国之道、常常感到自己好象有不足之处,劝谏不要依仗建立的功业之大,凭恃自己才智的超凡、英明而增长骄气,放纵欲望,无事而出动军队,向边远地区的人问罪。
十是不能象贞观初年那样怜惜抚养人民,使百姓在连年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终无一户逃亡,死不离心。
尖锐指出,“现在倘若有一年粮食没有收成,百姓的心,恐怕是不会象从前那样安定妥贴的。”并说:“祸与福没有定规,只在于人们自己招致,人无缝隙,怪异反常的事物就不会随便出现。现在干旱的灾害,远及各郡,恶人制造的祸害,就出现在京城,这是上天用来向我们表示警告的,也是陛下应当忧愁、恐惧和操劳的时候。
当今是千载一遇的盛世吉期,机会不容易再得到,贤明的君主能做到而不做,这就是臣之忧思积聚深深叹息的原因。”这篇奏疏呈送给天子,太宗皇帝说:“朕现在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愿意改正它,以使已推行的善道得以坚持到底。如果违背这些话,朕与您相见,当把这脸面往哪里放呢!正准备把您呈送的这篇奏疏,安置在屏风上,让朕早晚都能见到它,还准备将它抄送史官,使千秋万代都知道什么是君臣之间的大义。”于是赐给魏征黄金十斤,马两匹。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病重。太宗皇帝命令停建一座小殿用其木料为魏征修造正室;赐给物品;亲自到魏征家中问病,屏退左右,单独和魏征谈了一整天才回宫。后来又与太子一起去看望魏征,用手抚摸魏征,流下了眼泪。到了天亮,魏征便去世了。皇帝亲临哭吊,极其悲痛,下令朝廷停止办公五天。天子命令朝廷内外官吏朝集使都前去送葬,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定谥号为文贞。皇帝还亲自为魏征作碑文,并将它书写在石上。
后来,在太宗攻打辽东的战役中,高丽、靺鞨的军队进犯唐阵,李勣等人力战破敌。太宗回师,心里不痛快,说道:“魏征如果在世,我会有这次出征吗!”立即下令对魏征增加了礼遇。唐太宗“从谏如流”,在中国历代君主中是极为少见的。贞观年间最著名的谏臣当推魏征。几年里,他曾先后陈谏200余事,指出太宗在施政方面的失误,不断提醒太宗要居安思危、慎始慎终,深得太宗赏识。在唐太宗的倡导和鼓励下,20余年间谏臣盈庭,讽谏成风,犯颜直谏,面折廷争的事例屡见不鲜。
当时,上自宰相御史,下至县宫小吏、旧部新进,甚至宫廷嫔妃,都有人敢直言切谏。由于君臣上下,齐心一致,群策群力,为长治久安的局面奠定了政治基础。
作为帝王,做到从谏如流是极不容易的,非有大公无私、大仁大义、大勇大智不可。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实在气人!”长孙皇后听后就退出去,穿上朝服再进来,向太宗道贺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征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明君。”
他听了皇后的话,平息了怒气,感到魏征确是难得的直臣。唐太宗这种知错能改、虚心纳谏的恢宏气度,是他能够开创“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有道明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