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

 
每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

《说文解字注》上说:“文,错画也”,即事物有所交错、对比和呈现,即是“文”。这倒和现代人所理解的“符号”的意义有相近之处。《说文解字注》上还说:“错画者,文之本义”。那么,“文”的本意在于有所呈现,让人们都看到。所以“文”和“章”两个字常常并用,而“章”的意思即“彰显”。所谓造字,创造出“字”这种符号就是一种呈现的过程,是通过字形、字音来呈现思想与义理。所以叫“文——字”。

可是“文”又不只局限在人类所创造的领域:天有日月星辰,谓之“天文”;地有山川河流,谓之“地文”;人有礼乐典章,谓之“人文”。在中国古人的眼中,整个宇宙自然都在向人们昭示着深奥的意义。天地间所有的呈现都是“文”的表现,而人类的文字和所有文化的创作,都不过是通过人类的手段将整个宇宙的伟大的昭示用人能理解的方式给“翻译”出来。

在古代对死去的人给以评价的“谥法”中,“文”是极高的评价,必然要有协调自然与人、推动文明、克成大功者,方可称之为“文王”、“文帝”或“文宗”。

以周文王姬昌为例,周部族是帝尧时农官“后稷”的后裔,致力于推广农业,研究河流地貌、兴修水利、善用水土、改善民生,正是顺应了“地文”;此外,文王以方圆七十里的小国靠行仁义赢得了天下人的归心,创造礼乐制度、归正风俗,正是开创了“人文”,将人类所应遵循的规范展示给了人;与此同时,文王将伏羲所创制的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制做了卦辞,在一定层次上揭示了宇宙的规律,正是顺应了“天文”。正因为姬昌一生的作为贯通了天、地与人,又达到了大功告成的目标,其身后才能加谥号为“文王”。简简单单的一个“文”字,背后竟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和渊源,这就是中华文明:每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都是一个连接着天、人的体系;用当今的学术语言讲,都是一个完善的“表意符号”的系统。而所表的这个“意”乃是悠远绵永、深不可测。

一般认为,文字的发展经过了有象形、表意(也叫“意音”文字)、和表音几个阶段.象形文字在古代文明中曾出现过,像古埃及、古代玛雅文字,不过现在基本绝迹。而现今世界的文字绝大多数都是表音文字,即拼音文字。而表意系统的文字留下来的只有汉字独此一家。

西方人把中国的《易经》翻译成《变化之书》。可是为什么“易”这个字就代表变化呢?事实上,英文的翻译只能表现“易”这个字一部分内涵。根据汉代的《周易凿干度》的说法,“易”,有三个意思,“变易”、“不易”和“简易”。这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变易”和“不易”两个完全相反的内涵,怎么能同时出现在“易”这个字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