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冬天如何取暖?
相比于南方一些温暖的城市,北京的冬天就显得格外的寒冷和漫长,据说,北京一年约有150多个寒冷天,气温有时低至-20℃左右。现在我们能够依靠暖气、空调等设备来保暖,但昔日皇宫那些未能赶上好时候的古人又能通过何种方式来取暖呢?
紫禁城内,位于中轴线上的宫殿都是坐北朝南的,这种建筑设计有利于依靠日照取暖。此外,无论正殿,还是配殿,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保暖效果很好;再加上一道又一道高大的宫墙,可以抵御寒冬季节西北风的侵袭。当然,建筑上的设计仅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室内取暖还要另外有一套设备和措施。
暖阁与火炕
紫禁城的宫殿大多在地面下设有火道,添火的炉门设在殿外檐廊下,有1米多深的坑洞,即炉膛。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昔日康熙、同治和光绪帝结婚的洞房——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殿前的炉坑口覆盖着包着铁板的木盖,至今可见。
殿内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今北方农村中的火炕差不多。紫禁城暖阁的地面和炕面是可以加热的,其结构是在殿内地面之下或炕面之下,事先用砖砌筑一条蜈蚣型或金钱眼型的烟道,主烟道直径约70~80厘米,分支烟道直径约40~50厘米。烟道之上加以平整之后,再用坚固的金砖墁地或铺造炕面。与此同时,在殿宇前檐之下预留一个深约1.5米、长约1.5米、宽约1米的炉坑。炉坑内设有炉膛,并与殿内烟道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蹲身在此点燃柴炭,殿内循环的烟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或炕面,殿内温度随之徐徐上升,以达御寒之目的。这种取暖技术在我国已有逾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天取暖的主要方法之一。
薰炉与手炉
除上面的设施外,殿内冬季还设有火炉,或叫薰笼。薰炉的制作十分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薰炉重达数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铜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贵。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内,都陈列有薰笼。
这种薰炉源于汉晋时期。那时的薰炉是用青铜铸造的。炉子上方有一个镂空的圆球状盖子,炉内炭火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就是从这个镂空的盖子散发出去的。有一种薰炉,因产于山东博山而得名博山炉,流行于汉朝至隋唐。薰炉材质不同,样式各异,有的上面还有仙人、走兽、祥云图案,象征蓬岛仙境。
除了大的薰炉,还有一种小的火炉如西瓜大小,随手可以提动,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精美讲究。当然,这种小的火炉只有帝、后及妃、嫔们才能使用。手炉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根据主人的意愿,可以由太监或宫女随时移置到适宜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