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类似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与苏联合作以后,手推独轮车、小炉匠、帆船、油灯被挤出经济循环一样。
对东北来说,此时遇到了极大的困境,产品的技术含量不如西方国家同类产品。中国自己的国防需要自己的产品,但是需求总量不足以支撑为满足整个国家需要规划的重工业基础。东北的重工业如果希望保留市场份额,就迫切需要技术升级改造。
但是,当时的东北除了当时的设备和厂房以外,并没有多少积累的资本——原因在前面已经说了,建国前三十年,实行的是利润无偿上缴,企业需要资金由国家拨款。
不过,如果当时中央财政给予东北支持,东北还是有机会走出困境的。不幸的是,当时中央由于推动“分灶吃饭”,也陷入了财政危机,没有能力支援东北。
不仅如此,中央为推动市场化改革,推动了两项财政改革,“拨改贷”和“利改税”。企业利润不再无偿上缴,而是转为依法纳税,国家也不再无偿给企业拨款,企业需要资金必须自己申请贷款。这就为大规模经济危机中,企业大批倒闭埋下伏笔。
1988年和1990年代的通货膨胀,诱发了随后的加息,当时的存款年息曾经达到两位数,印象是13%甚至更高,贷款利息暴涨,许多申请贷款搞技术升级的企业被绞死。一些申请美元贷款购买进口设备的企业,死得更惨。人民币兑换美元,从1:3.4(?)猛跌到1:8以上。这些企业一下子陷入债务危机。
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产业转移,有利于相对落后国家的低端产业(生产廉价消费品的轻工业)和先进国家的高端产业。
相比东北,东南沿海的特区,在特殊的优厚的政策支持下,大量吸引外资,使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国外生产工具结合,迅速发展轻工业,推动资本积累。与当年无偿划拨不同,分灶吃饭以后大量的利润留在了当地,加上税收减免政策,当地形成了企业的资本优势和政府的财政优势。当地企业如果是出口外向型企业的话,还能在人民币贬值过程中得到丰厚的利润。于是,就出现了南海边一个“圈”的奇迹。
特区的优惠政策包括并不限于:
1.特区企业减税。特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和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济的外国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特区银行减免税。特区内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经营期10年以上,减按15%征收所得税;并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免税,第二年和第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3.老市区特定企业减税。在特区内的老市区,设立从事技术、知识密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