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六十八章:雷山小过(卦)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小过九四爻辞也。九四震之主爻。与九三同属人爻而重刚失中。四阴束于外。以成其过而秉刚健之情。失中正之德。有乾之自强。而忘九四之跃渊。则动必有咎。以其刚而在六五之下。与六二错应交相协。而不戾于艮止。则免于咎。故曰无咎。明其在外。行且自返。一往一返。内往而外返。返以就下。则知止。止而动。则不过。故亦如九三称弗过。然九三志在上进。虽与六五错应。同功异位。故弗过。而重在堤防。九四志既在返下。以错应六二。同功异位。故弗过。而可相遇。此三四之行有别也。以遇与过,相提并论。仍同六二。过则非遇。其遇也。则不必先过。此弗过而遇之者。明其责在自反。而效能致人之来。以爻位当来。则虽不过。亦当有遇。此遇字。亦兼赅遇合及待遇诸义。遇于途者。必有二人以上。即我与彼或他也。主与宾。或友与类。皆有二者之别。故可推至遇合。合犹会也。不期而会。谓之遇。遇字以偶。偶亦合也。匹合也。而因同等相匹敌。同类相会合。则有对待之义。故又为待遇。等亦待也。候之于此曰待。见之于彼曰遇。而推及有所备以接物。先其时以候人。皆待遇也。主与宾款洽。我与人接待。亦待遇也。以其行以礼。接以仪。交以物。信以诚。则待遇兼包宾客迎送。臣工酬报。仪不及物。礼必以敬。故遇之者。先优其奉。厚其供。为将其情。致其意。必孚于信。必本于敬也。九四弗过。而重在遇。可见重在自卑以下人。自谦以接物。不为其来而自倨傲。不以其自至而愆于仪也。故九四弗过不肯过访。非言尊也。不求有过。而求免咎。斯九四主旨。故重在敬待其至。成候其孚。而不自往。往则危厉。而必戒备。戒慎戒饬。不疏不虞。皆戒也谓如戒严者。警饬行人。严密戒备也。以九四重在返以自下。故不可往。而勿用者。以得乾之初。犹潜龙勿用之时。指勿自用也。自见曰用。勿自见者。深藏守拙。而勿求用。则宜永贞。以四为坤位。下就六二坤之正位。故永贞本夫坤德也。

象曰: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称弗过。而待其遇。因九四位不当耳。不当者,既非二五正位。又以刚覆柔位。戾乎既济。而同未济。虽下应初六。阴与阳协。而初爻无位。亦不当也。笫以九四不宜上而宜下。则重在来。而不宜往。故弗过。即不可往。遇之,即待其来。是顺乎爻用。而孚彖辞不宜上宜下之吉。故全爻无咎。凡无咎多在辞末。九四而在辞首。可见重在自免其咎。即以止御动以艮制震之义。盖九四震动之主。躁进之情。易成其过。故以弗过而待其遇为言。又以此句联为一义。亦如九三言不可过以遇人。即过以待人之意。过以待人。即象辞行过乎恭三语之旨。过于礼为过恭。过于情为过哀。过于用为过俭。皆过也。在柔爻或宜。若刚爻则不可故三四爻皆有弗过之辞。而九四位尤不当。不似九三为艮主爻。合于既济。知止有济。其用尚易近于中行。然犹有戕之之凶。况易于躁动而类未济者乎。故曰往厉必戒。以顺震动而躁进。则蹈于危。而必戒慎。释以终不可长。言不可长其轻动之志。成其躁进之行也。又终字与爻辞永贞相应。坤用六利永贞。以大终也。爻称勿用永贞。亦可作一句解。言不可永终。以坤位乾爻。一为始。一为终。一则九四宜顺乎乾以知始。而不宜遽终。一则顺震之初交夫阳。以为时之始。亦不可在此位而言终。故勿用永贞。兼体用二义。体则秉坤位。以应六二而永贞。用则体乾爻。以孚震位而勿长其终。是在视时位而为释耳。凡终不长。多属上爻。今在九四。可见其为过。过则不可为法。一时之宜。非恒久之道。故释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