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九章:坎为水(卦)

坎以阳入阴中。阴包乎阳。内刚外柔。以成险陷之象。由卦爻言之。上下二卦皆坎。是重险也。而分别言之。则四阴内涵二阳。阳虽陷而得正位。有其守也。阴虽包乎外而若拱护。有其卫也。上下相应以刚中。内外相接以健正。备刚健中正之德。有其道也。阴环四方。初上皆柔。柔以为表。顺以为行。有其用也。是坎之为卦。能达于物。而通于道。固于内。而应于四维。以智为本。而行之以仁。以义为方。而施之以和。是虽局促于中。而有推弘之志。沉潜于下。而有升腾之思。则犹藏宝玉于身。外有光润之美。怀明珠于腹。表有文采之华。其德可比于成行之士。出处不同。而威仪则一。又如守贞之女。刚柔不同。而坚洁则无殊。为其有守善藏。因势利导也。故坎取象于水。水外柔巽。而其力可以溃石垒。倾坚防。水性流下。而其激也。可上于山峰。可飞于陆地。则其中之阳。自成刚健之用也。水可狎而不可狎。能利于物。而害亦随之。唯在知其性。明其用耳。故水称其智焉。人之德行。唯仁之用全。而必有智以辅益之。传曰显诸仁。藏诸用。谓外见其仁。中藏其智也。五德以智居中。仁义礼信配于四方。智虽藏。而用则凭四德以行。故仁者必有智。礼义信亦必有智。无智则德不立。唯不可显诸外耳。水之称智。正以其善藏。藏而不竭。乃能成其用。而备夫四德。四德推仁为首。故与仁并称。外柔仁也。中刚智也。智亦仁也。藏谓之智。见谓之仁。礼义信亦然。藏谓之智。见谓之礼义信。德虽众名。而出不二原。仁与智皆此阳也。善藏善用。则仁智德矣。水之善用。乃以上智称。亦以其克赅仁也。老氏曰上善若水。仁智俱至。谓之上善。大学之至善亦指此。其德无名。其象无形。其去无垠。其止无停。纯亦不已。譬之至诚。称之至神。此君子之所尚。道之所成也。则比于太极。喻于太一。范于至中。而通乎天地之精。乃清浊自分。流止自平。润泽万物。灌溉生成。其善也。何可名。今坎卦乃取象焉。是坎之德用。足为后天之尊。先天之源。河图天一生水。是其源也。洛书一位居北。是其尊也。如天之北辰。众星拱之。如地之洋海。万流归之。其尊也。即其广也。其广也。即其大也。故周易以代诸坤。谓犹地之厚载无疆耳。

坎之代坤在后天。坎水坤土原相制。而在先天。大地皆水。是代坤系推本先天者也。坎亦象月。月与水相类。皆因日以为明暗温凉。是以坎代坤。犹月照于地耳。离之象。以日照大地。亦合先后天之用。而以阳盛。故代乾。乾虽纯阳。在后天无生成之功。必藉日之光照。而后见其生成。是以离代乾。不独易卦之义。实本天日之用。坎之代坤。固由水月之象。亦以后天纯阴不用。必藉水月之用。以竟其顺承代终之道。正如月之得日以明。即顺承代终之显例。月承日光热以为用。代日光明以为时。昼夜往来。代明之可徵者也。后人于日月代明一语。多浑沦读过。不知此即地道代终之用。所谓代终者。言乾始坤终。前后相继。继即承也。故曰顺承。言顺而承继之。非别有所承也。乾道既尽。坤承之继行。正如昼之与夜。冬之与春。此往彼来。此尽彼起。乃代终之所称也。月代日而明于夜。即坤代乾而终其道之例。天地无尽。日月无尽。则代终者无终。而顺承者永承。谓坤道本行地无疆。虽有昼夜。乃地之一面。有向背日光之别。日月原长明也。不见者谓之夜与昼耳。见者为承。不见者为代。天无日月同时并明之理。故贵乎代明。坎之代坤。正以能秉坤代终之志。而代明者非自明。天以日明。乃自明也。地以月明。则皆代明。而卦象乃取坎以象之。谓坎中之阳。即所以承日而代明。明必以光。光必以阳。阳虽入阴。正如日光之照于地与月。其光所至。即阳也。而又反为阴之光明。是坎虽代坤。不得如坤之纯阴矣。上下二阳。合则为明。分则为热。虽水月外寒。中自热也。与地体亦同。阳藏于中。则内不冷寂。而外不荒凉。而后生化之功见焉。是天地生化妙用。不仅依日之光热。而在地面言。则赖日耳。地中之热。非日比。必待日之光热不足。而后见其功用。如天寒地而冰冻。物不能生。而后地中之热力始显。为以煦育物根。使不尽枯萎也。水中之热亦然。井泉之温。足胜地面之寒。是其内藏之阳。至此昭其功用。仍不异于坤道代终之数。谓天穷。地必济之。阳尽。阴必继之。是坎之代坤。不独代其位已也。实已代其德用。代坤之顺承代终也。先天五行。首判水火。为足代阴阳二者之用。而水又居先。为先天本纯阳。一动为阴。阳存阴中。是阴出于阳。而阳合于阴。则水之象成矣。阳虽少仍不失其用。故大地皆水。而物仍滋生。不因其淹没。而绝其生机。此生机所寄。即水中之阳。亦即坎中之一阳也。在五行俱备之后。万物已繁之时。其象仍未变。则已入后天。主生化之枢纽。是即已代坤之位。而共离火成生成之源。此后天万物。不得复离水火。即周易全卦之用。不得有乖坎离之道。并可于人身中验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