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曰离上而坎下也。此语后人多未明义。以为系指后天八卦方位而言。离在上。坎在下耳。实则文王卦位。与伏羲异。伏羲卦位。乾坤分上下。乃天地定位之象。故有上下之分。若文王八卦。乃为八方。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乃四方之位。不得以离为上。而坎为下也。且以地势与天体言。北方在上。坎居北位。高于离。更不得称离为上坎为下也。而传文此语。乃指二卦之体用。及其升降往来之道。盖坎为阳。阳主升。离为阴。阴主降。而体阳者用阴。体阴者用阳。即以二卦所属象言。坎为水。离为火。火性炎上。水性润下。不问在何地也。高山之泉。必流于海。积薪之火。必扬于空。此不问所居。而其升降之道必然也。离虽阴体。其用反阳。故象日与火。坎离虽阳卦。其德反阴。故象月与水。此传文为明其用。及所自至也。坎自上而下。离自下而上。乃理数自然。而揆诸二卦所出。亦与是相合。坎出于乾。而下履坤位。以代地之德用。离出于坤。而上居乾位。以代天之生成。是以坎称中男。而代母职。离称中女。而代父功。斯皆离上坎下之所分也。水火者。阴阳之标准。寒暑者。刚柔之形表。一来一往。以成其道。一升一沈。以达其德。此二卦一上一下。互济其用。而后万物生焉。百化着焉。则离坎上下之大功用。足与乾坤相表里者也。有坎之下。必有离之上。左右升降。以回圈不息。先后往来。以配偶相当。故曰离上而坎下也。换言之。则犹离升而坎降也。离往而坎来也。譬之于日月。朝日东升。则夜月西沈。譬之于寒暑。夏暑则前消。则冬寒后长。此二者上下之例。不得视为位之高卑。方之上下也。是二卦主后天生化。为万有根源。即在此一上一下之间。而发育滋长于无形也。不然。离固日也。而夜行于地下。坎固月也。而时丽于天中。则岂又离下坎上之徵乎。离火也。坎水也。其德用固有上下之别。而日光照临于地。是又下也。云气蒸腾于天。是又上也。地中有火。是离亦可下居。天空有霓。是坎原能上住。则谓为二卦之位者。将益不可通矣。故拟之先天乾坤定位。本已不同。即传序后天八卦。只曰帝出乎震云云。亦不似天地定位一章。明指其位次也。苟就后天八卦次序言。则先后之分有之。而上下之序未有也。放之自成圆形。合之乃为同列。离与坎犹兄弟夫妻相配相得而已民。
坎卦用分宾主。而以坎重在险。则主用在设险以陷入。而宾则在出。险以避祸。此二者志不同也。盖卦象四阴二阳。其志各异。阳陷于阴。则志求解脱。阴包于阳。则志在俘获。是主宾钩心斗角之象。故重智而在善藏。用险者不以险示人。履险者不为险所困。总赖有其智耳。如设陷阱待兽。人之智也。兽越阱而不陷。入而能出。则兽之智也。所谓不智。则中庸驱而纳诸罟擭陷阱。而不知避之谓也。故设险之智易。脱险之智难。而其履险如夷之智尤难。君子知智不可过用。险不可轻试。则唯早知其陷而预避之。先测其阱而远离之。是重在明哲保身。不乖常道。此中庸以知避为智也。中庸所称。重在能中庸。举此以喻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者。可见不智之甚矣。然坎卦之智。正与中庸所语同。君子因坎以常德行。即择中庸而能守之至意。常德行。即包含中庸之士久守不失之道。为险临于前。而避之必早。阱设于道。而行之必经。唯有预求防闲于自己。以立于不倾不陷之地。更能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以保其中立不倚之强。盖时有治乱。国有兴衰。君子处之。不悖于天。不乖于人。天时有命。人事有德。德行恒久。则无一朝之患。性命不渝。则宁怀终身之忧。在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而中庸绍述其教。以戒慎恐惧于不视不闻之时。正为行不遇险。必有功而已。故坎承乾。而示人以险。代坤而反其道。以陷窞替夫安厚之德。以坎坷替夫静平之用。其义固有在矣。坤以厚德载物。承天时行。而坎反其道。示人以多忧多危。易陷易沈。无非明后天之道。有非先天之纯一明允也。然君子知几。必有所自保之方。虽险在前。而不为害。虽陷或易。而能自出。乃克达坎之用。与离相济。以还于坤乾。此中动止。一言蔽之。本乎中庸而已。中则不偏。而无倾陷。庸则不改。而永平安。此君子用坎必有所习也。故辞特揭出习坎二字。在坤厚而安行。故曰不习无不利。此先天之性也。在坎陷而多险。故曰习坎。此后天之情也。性至净。则无恶。情多欲。则易陷。此险之发于己心。而后见于事物也。故曰唯心亨。心之所亨。行靡不通。心既平和。事物亦无坎坷。行止亦无险陷矣。故习坎者。先返求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