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九章:坎为水(卦)

又有孚乃指坎卦阳与阴协。虽陷不害。故称有孚。即前所谓如鸟孵雏。必阴阳之和也。孚和二字。音转义通。中孚即中和。今南方读和音。仍近孚。可资证也。孚必和。和必协。凡称孚者。必因其阴与阳克谐协也。雌之孵雏。必先得雄之谐协。未有独生育者。后天生化之例然也。坎代坤母。而得离之谐协。以生育万物。是孚者不独指爻中之阴阳。亦兼及与离一阴一阳相合而有得也。故下句维心亨。即指明坎之用在与离通。离为心。亨通也。维心亨。即合离以通达其用。而互成其德也。因不能独生。必有所合。因不能独成。必有所孚。此坎与离在后天必时相通。而后各致其功也。行有尚之义。亦如上句。以坎之志在离。尚犹慕其上之离耳。故曰行有尚。苟不行则已。行必尚乎离。如人之肾。不用则已。用则通乎心。以心肾不能分离独生存也。彖辞全义。在明坎卦全体大用。而其所指。实在明坎之用也。即离之用。离上坎下。合而为一。如日之与夜。以成一日。冬之与夏。以成一岁。缺一不可。人身心与肾。天地间水与火。皆如是。苟致其用。必求其所孚。此即志之所尚也。坎志尚离。而与离通用。此习坎有同于坤之顺承乾而代终也。坎体阳也。而用阴。阳在内而阴居外。亦可比乎心。谓凡物之心。能主持一切也。故肾亦称小心。内经云七节之上。中有小心。即肾窍也。在两肾之间。为元阳所存。元炁所根。原名丹田。或称气海。与血海为表里。人息所出。呼吸之原。即此小心也。心为血统。故血出入其中。小心为气街。故气呼吸其内。人知血之总枢在心。而不知气之总府在小心。以血有质。气无形。生可验之。解剖后则无有矣。唯静坐时可以候之。此坎亦可称心也。维心亨在人言。即心肾相交。气血相调之名象。固凡健壮无病之常态。亦天地自然之现象。水火既济。地天同泰。皆为此象。读者宜会通之。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全卦彖辞之义。明坎之大用也。坎为险陷。已详前讲中。习坎重险句。乃申明六爻之坎。为三爻之重。故曰重险。亦含有重视之意。谓习坎乃重视险陷之用。凡学一业。而习之不舍者。必所重之学也。交一友。而习见之不轻疏远者。必所重之人也。坎而曰习。正重之也。以险固可畏。而足以为卫。固近害。而足以避祸。固多忧虞。而足以保平安。固涉艰阻。而足以资固守。此乃害中有利。祸中有福。乃可以借重。而竟其长。略其短。故曰重险。然易辞向包多义。而必有主义。以文言。则主义乃重复。非重轻。为六爻重三爻也。三爻之坎已为险。今重之为六爻卦。是重险也。所谓习坎。亦含有重复之意。书读之又读曰习。友见之又见曰习。事物经历至三曰习。风俗传摹已长久曰习。为其非乍也。非偶尔也。必重叠有加。重复所至。始谓之习。故卦为重。而名则称习也。然他卦固皆重矣。而不称习。重坤且曰不习。抑又何也。盖易辞取义。必因于象。唯坎为重险。以卦上下同为险陷之象。如离上下同为离明之象。故在坎曰习坎。在离曰明两作离。以其上下相同而成双也。双则非一。非一则重。重则可称习。坤之不习。为纯阴也。与乾同。相习者必有两方。如人与人。物与物。今与昨。近与远之类。坎以阳入阴中。而志尚乎离。心有所通。行有所近。则必其习也。不习不能通矣。不能近矣。故曰习坎。且坎险也。人之所畏。谁乐近之。事之所艰。谁好共之。而德用却有适于人。有宜于事。又不得不近不共焉。则必贵夫习。如畜狮以卖戏者。为其利而不避其害。狮非不噬人。以其习也。如弄蛇以售其技者。为其利而试其毒。蛇非无毒。以其习也。是坎之用在险。必习而后能用之。不习则将先受其害。此坎曰习坎。有异于他卦者矣。因害而为利。皆习坎之象。易以习坎明其义。故曰行有尚。明其志有在也。志在因祸得福。因败得功。处险不险。反以成其安全之备。已陷不陷。反以获其进取之基。此习坎妙用。正在重险也。夫数极则变。气偶则反。药之毒者。遇毒则解。物之坚者。遇坚则破。以重则相消也。坎险矣。因其重而反不险。则天地间数理自然者也。苟明乎此。又何忧乎险。何畏乎陷哉。此坎在后天。以重险而代厚载安平之坤。成其生化无疆之用。其义已可知矣。水流于川。足以为利。若泛于陆地。则害也。雨润以时。足以为生。若淋为淫霖。则败也。此害反利。祸反福。生反杀。成反败之道也。而坎离首见其例焉。故水火足以杀人。亦足生人。足以败物。亦足成物。视其用如何耳。重险不险。即水流于川。而不使泛滥之意。故曰水流而不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