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孔子《宣圣讲义》
此坎卦象辞。明释坎卦大用。及人道之所先也。洊犹浸也。浸润渐及之意。或作寖。或作渐。其音皆相近。以水之流泛。除天降霖雨。山泉瀑布。自上倒泻。如倾盆外。虽长江大河。亦必连续漫溢而流。以其性然也。洊至者。浸淫渐渍。前后贯注也。乃长流不断之象。以上下卦皆坎。有是象耳。水流不盈。则成其用。得其利。水泻不断。则溥其德。大其功。则水之洊至。正坎之功用所见也。夫沟浍之水。非不流也。一泻即涸。池沼之水。非不积也。一决即干。为其源不远。而来不永也。唯河江之水。万古不竭。海洋之水。大地同润。以其有源有蓄。不断不绝也。坎乃象之。而见其永久不败之道。永字从水。即缘其能久也。唯久能大。唯恒能明。水以洊至而常流。成其永久利物之功。坎以习坎而时用。达其永久生物之德。故在后天河图天一生水。为生化之始。而世间无物不资水以生。此坎之德用。实天地生成之所见也。天地资坎以生成万物。人则资坎以育成人物。育成者亦生成也。必赖乎备教。德为本。教为用。德为内。教为外。二者同出异名。盖由己言为德。由人言为教。养之于身。德乃日明。施之于众。教乃日大。此君子之道。与天地同不息也。而莫非法诸水之洊至。源远流长。以成其利物之用。生物之功。老氏上善若水。亦此谓也。水之利溥而用大。取之至易。君子之德教亦如之。为其所蓄者厚。所育者久。所备者多。所行者平易。所制者久远也。故象辞述坎之大用。而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焉。可见圣人用坎。不以其险。而以其易。不以其陷。而以其行。德行之常。期其易也。教事之习。期其行也。一人之德。足为万人之教。一人之行。足为天下之师。此师资所由出也。此师卦取坤坎之合。以先后天同德。而水能代地以范万类也。唯其有常而能习。故德行不息。教事无疆。皆因坎之道。以追坤之德也。
洊至与前习坎重险。及下常习二字。均一意。为其德用必恒久。功行必绵远。方能大也。所谓重险。以险之用。由重而达于保安。非一时一地之力也。所谓洊至。以水之用。由浸淫渐渍。而达于长流不竭。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则常德行。必如日月之明。亘古常新。习教事。必如春风之暖。随地同和。以其无垠。乃成其大。以其不息。乃成其久。久大者。德业之所期。而坎离肇其德。水火昭其功。故坎离水火。天地间无地可阙。无时可少者也。人生日用至易得者。莫如水火。而其功用较何物为大。可以见君子之德教。亦必发于平易。而贵于一切。称为高明。而习之至便。此德教于人。亦不可一时离也。正如坎曰习坎。言其非生疏也。明其至和易也。且浸渍已久。则化行益便。薰陶已熟。则实践无迕。此德行宜常。而教事贵习也。德行不常。则如法之刑人。徒为一时治罪而已。不足以防患于无形。教事不习。则如味之适口。徒为一旦解馋而已。不足以养生于平日。君子计其远。不务其近。求其易。不驰于难。因势而利导之。则若引江湖以灌田亩。虽墝地亦可有秋。犯难而故为之。则若迫孺子以没深渊。虽智者亦难免祸。故险可用。而必用于当用之时。水有功。而必在于得利之际。此皆贵乎常习也。坤以先天不用。故不习无不利。坎则必赖于习。唯习始能。天下事皆然。虽生知之圣。或不习而谙而能。然未常觏也。坎以后天教人以习。亦足见圣人教民必有度矣。至远自迩。至高自卑。正以习之可尚。如涉水必自浅滨。渡河必经斜阪。然后可安达彼岸。不虞灭顶。人情易溺。物欲易陷。其险也。不下于水。而圣人教民。先常德行习教事。正取象于坎。而求习于涉水之道焉。故涉世亦犹涉水。习教事亦犹习泳游。观于坎之象辞。当知易教之微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