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五章:天雷无妄(卦)

无妄。元亨利贞。其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无妄彖辞。明全卦大用也。无妄卦。上乾下震。雷行天下。阳气发越之象。而震之一阳在二阴之下。阳有所协。气有所协。根乃生机自达之时。雨泽大行之始。故曰无妄。言及时而动。无妄作为也。且卦为阳得阴助。以阴为贵。柔能成刚。德应其道。外而能内。上而能下升。而能沉。飞而能潜。是兼高明博厚之德。天地之大用也。故曰无妄。言其至诚不息。如天地之悠久也。若以人道言。诚为行本。不虑而中。不思而得。更何妄哉。天道无为。人道无妄。二者一也。故无为而能大成。无妄而见大用。性之至也。或曰无妄。无所期无妄也。固亦应有之义。然不期而自至。不望而自来。其无期望。正所期望。是不独无所期望己耳。春风一动。动物同荣。天何期望哉。雨露既滋。萌芽自见。物何期望哉。则无所期望云者。正以其不待期望也。设当秋杀之时。冬藏之会纵求之亦不得。纵多期望。希济于事。此期望。名之曰妄。为理之不可数之不能也。故凡理之不可。数之不能者。而期之望之。皆妄也。妄则伪。伪则邪。邪则败。无妄者。不伪不邪。而自成。天道也。人道也。观乎卦象而知之矣。

无妄以大畜为反正卦。大畜以乾在下。象物之得畜。而其所以能畜者。必先有可畜也。无妄本生物之道。有畜物之功。而后物丰备也。物之丰备。必由于诚。诚之所施。万物皆备。无妄也。诚乃成物。中庸己着其义矣。天道不息。既诚之所见。明乎此。则知无妄与大有同人。有相类也。无妄为真诚不虚。道之体也。而其用重在内。内充实为之实。实谓之真。真实不虚。乃称无妄。无妄名也。名实相副。内外如一之谓也。故道在返己。而出于复。其用不求自远。其功不求大而自大。此与大畜有相通也。无妄上下互易。则为大壮。壮与畜亦相应。唯畜能壮。身无所畜。将何以壮。畜基于诚。壮发于大。诚而后大。大而后化。此无妄之与大壮有相应也。凡此诸卦。数有相合。象有相通。天道固微。人事可证。而此数卦。实以无妄为宗。犹木之本。水之源也。天地尚不违无妄。况其下者乎。故无妄之用。道之用。无妄之功。德之行也。震动于下。天明于上。纯明磊落。其志可见。仁义礼信。其智可知。故备四德而与乾道相同也。乾健而得震之动。阳明而协阴之柔。其于万物无不宜矣。此无妄继复之后。而克启大畜之功也。

传曰。无妄灾也。此义人多疑焉。盖以无妄为真诚孚道。不应为灾。灾之所加。

必由于妄。无妄之灾。非灾也。不知此乃未解灾之为灾耳。灾与祸异。祸由人致。灾非人召。以灾非人所能去之致之也。故曰天灾亦非有意灾之也。为其不可为。名之天耳。凡不可为者。多称天以名之。谓其不属之人也。如水火风雨雷电。山崩川涸。地震海波。及其他沴气所钟。殃害所及。虫兽木石。疠疫鬼怪之类。非埋之所有。数之常见者。名之天灾。示有别于人为之祸咎也。然灾不必感而自见。不必让而自除。虽非天所故为。实有神司其事。则以气之所触。行之所值。行之所值。不期然而然者。名曰无妄之灾。无妄之灾。乃非寻常之害。唯其非常也。故亦有道以趋避。此道见释彖辞中。后当详讲。所当详讲。所应注意者。传文大蓄时也。无灾也。二语有关。时与灾正相类。时者明其德。灾者明其神。神不显。德可见。而在人观之。则有异耳。天道至大。气数至杂。道包邪正。用赅善恶。故灾祥同出。时与不时一致。若在冬宜煖。在夏宜凉之意。南地多温。北地多寒。高地多清。洼地多湿。各有象也。而易之。则非时为灾矣。此灾字不可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