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复六五爻辞也。复卦有异各卦者。各卦以上下中位为正。五爻为尊。而复则以三四中爻为重。二五两爻次之。盖重在以中行也。中行出于天。见于人。故属中爻。明其以人合天。为复之所贵也。六五虽居尊位。而为阴加于阳。卦属坤。即坤六五之象。以下与震六二对。其德有殊于坤。而坤为大母。震不忍胜之。是以六五仍多得坤用。坤厚载物。敦者厚也。坤体为土。敦者土也。阳在内而阴育之。故曰敦复。由其义言。厚德广育。土性宜生。六五虽在上位。志却就下也。仁厚之念。好生之心。天所予也。坤能顺承之。虽阴而不为害。柔而不为损。此敦复之所以无悔也。外卦多悔。以自用也。今六五返求诸内。故免于悔。君子克已复礼之道也。坤虽纯阴。而为众生之母。则其德之厚也。情之笃也。厚则利生。笃则贞守。利与贞备。是以无悔。盖不外慕。而专于中。足以推中行之道。而发为大生之功也。且敦者厚重不易改变之德行也。专一不为他求之志念也。其贞尤着。是以女子之节。行丈夫之事。而能善其终始也。复为阳复。得坤以育之。至六五。其德厚矣。其情至矣。此无悔者。不独震之遂其生。而坤亦克达其用矣。乾道本赖坤成。故坤之所求。皆乾之所志。阴以育阳。正如母子养子。尚何悔乎。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考者自审其所成也。以六五虽本广厚之德。生成之心。其志已坚。其行巳果。则必有成可考。有功可察。而六五志在内。不求诸外。故曰中以自考。言虽有功不求人知。有成不求名达也。夫六五阳在内。复道在中。心之所存。情之所寄。皆在于育其阳。以绍乎乾。是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去私保性。以成其敦复之功。遂其来复之道。此中心所藏。时时返省。而日引其所至也。譬诸苦行笃修之士。唯恐私欲之张。德性之失。省察不辍。期待至勤。则其德必日昭。道必日大。此敦复无悔。由其志以致其功也。考而曰自。乃自修成行之本。若待诸外。将为名误。而损其身矣。人虽不闲。我无怈也。功成有期。我无厌也。自信既笃。自省既严。则敦复无悔之道也。实即返求于己耳。考作考察讲。而坤之志。欲成乾之道。坤母乾父震男。坤之意。实将成震返乾之功。亦即成子继考之业(考字之义己详蛊卦)。倦倦不舍。日望其成。此六五之于复。在诸阴爻之上矣。诸爻皆愿育阳。而六五为之主。故以敦复称。明其所厚者至矣。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复上六爻辞及其吉凶也。物穷则变。数极则反。理之常也。复卦皆亨。至上六其用已极。与前五爻大异。又上六坤道之尽。阴不克以育阳。而其德相违。刚柔不相拹。而其位已孤。故两相争。而有灾眚之凶。坤卦辞先迷后得。以能顺承也。今上六不复承顺。遂迷而弗得迷者。失路也。穷无可往。有失路之象。而阳不得养。虽志于乾。而所距尚遥。故曰迷复。震动于下。而重阴以困之。刚长于中。而优柔以悖之。是以占凶。然上六其势已极。其时已迫。天不相佑。则地道无成。下不相辅。则上位莫保。虽不兔于行师。以争其势。而终有大败。危其国君。此明上下不和。内外不协之害也。所损既大。兴复綦难。曰十年不克征。明其灾眚之至。祸败之余。民力已穷。生息不易也。时势所迫。天人相违。处于必争。而用行师。因于失助。而致大败。天灾人祸。乃危其国君。伤其元气。此上六之占。反乎亨之道也。六五之敦。敦得亨之用。上六则与之反。故吉凶大殊。圣人垂教。其意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