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五章:天雷无妄(卦)
孔子《宣圣讲义》
无妄继复对之后。为周易之序。其意义最重大上。经以乾坤为首。各卦多随乾坤变易分合而来。而坎离纬之。最明者如泰否仍为乾坤交。而同人大有师比之属。则为乾坤坎离交。爻象可以见到者也。且所交多成往来卦。有由一分二之象。唯复与无妄则异是。以非往来也。复与剥。无妄与大畜。则为往来。今举复与无妄言者。正以其非往来。而其重要有同往来卦也。盖复上坤下震。而无妄上乾震。下同而上为对也。同者为类。对者为偶或仇。一则为坤母与长男。一则为乾父与长男。阴阳既殊。德用自异所要在其交替递嬗之际。迁变刚柔之交。而自有其不易之数也。由剥而复为反。刚上反下。其来有自。由复而无妄。为变。重阴变阳。其进有机。自者在坤。以坤能纳艮。而育震也。机者在震。以震能化坤。而成乾也。震以坤交乾也。震以坤交乾。而育其阳。是震之志。志绍父之德。成乾之道。故曰主器莫若长子。今无妄竟能由坤而化乾。是震之道得申。而乾之业可大也。揆诸卦数复一阳也。无妄则为四阳。复之阳在下。无妄则上下应。而阴在中。既由爻象可见阳之长且大矣。然复不如母之爱子。而婴孩克俾生长。无妄则如父之教之。而少小克致成立。其德有先后之异。其义有始终之殊。皆为亲观之道所寄也。父母之恩施不同。子弟则受益则一。故复与无妄。其用有相得益彰之势。其情有相助为理之功。非他卦之无大关切也。无妄非复不得达其用。复非无妄不得满其志。而二卦又同气而异行。合力而分用。其相倚之甚相需之殷。实有别于他卦之非往来者矣。
传曰。复则不妄。可见无妄由复得来。而天地之大。万物之众。溯源探本。不外于一。复之一阳。能推天下之无妄。在理谓之天道。在事谓之人心。天道本虚。人心可质。物呈于前。而情欲不生。数变于外。而性命不易。此无妄之自有真也。故外卦坤化为乾。而内卦不变动而不为躁进。故二阴在其上。乾刚而不欲自高。故一阳居下。高明者天道止动者人事。自初爻至四爻。互一艮一震。一止也。艮止于中。震动于下。以成其体。巽则能顺。乾则能健。自三爻至上爻。互乾与巽。一健一顺也。乾健于外。巽顺于中。以成其用。体用均善。天人相应。行而高明。则巽以乾大动。而止定。则震以艮安。内安外大。人心之所存守也。人事所光大也。故曰无妄。言其真诚而无欺饰也。以震为雷。而行于天。天道下济。地道上升。震者阳德之见也。而发于阴。天者生气之本也。而蓄于下。虽阴阳不均。而刚柔得其济也。阴居内正位。阳居外正位。上下相配。而不失其中守。位当则安守固则达。安而达者。用之全也。此卦象之善也。从乎近者。不施于远。顺乎大者。不吝于细。道之所以贵中也。德之所以贵久也。无妄于雷行天下。应时而兴。刚加柔用。适物之生。不假作为。而功自成。不存贪忮。而德自明。乃比于乾。而元亨利贞。此以复之充实而有光辉者也。而能造手乎大化。以通于圣神。夫由推之。足达无尽。血体求之。则归于至正。不偏则无害。而天下同利。不画则无量。而万物同亨。内有其德以为贞。外有其道以为元。此四德俱全。而卦名之称无妄也。无妄既无之意。不妄作为。纯乎自然。天不自大。地不自厚。物与俱生。人与同载。是德不可极。则可久大也。在复贵反。无妄贵诚。反身而诚。行之至也。故曰无妄。由复致之。以其先克己也。大学诚意。先毋自欺。此无妄之义。而为明德止善之本也。一切皆真。尚何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