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四章:地雷复(卦)

且复卦为天地生机所见。人事德业所着。传曰复德之本也。又曰复以自知。可知复之为道。关系治乱兴亡者甚大。非他卦可拟者也。五阴一阳。阳在下者。有师与谦。皆与复相类。唯爻位不同。德畧异耳。在师卦象。以阳德主内中位。其用可大。故有丈人之称。在谦卦象。阳上中爻。持人道。而合乎阳三阴四之例。其德足称。故有君子之目。而复则以一阳居下。作生之始。明道之原。其气内潜。其志悠远。故与仁人之德业同象。然三卦皆以坤在上。厚载能藏。博大能任。道通天地。物协阴阳。用济刚柔。此三卦之占有相类也。复之上六。以位高数穷。反而为凶。正当坤之先迷。而不克于震之躁动。由互卦上反为初。则成师卦。故有行帅之占。而师行无济。躁进而迷途。其终乃大败。以道穷位危。天心不协。灾眚见于内。兵祸遭于外。则莫非上尸其咎也。故曰以其国君凶。国君政之主也。所居非位。所行非时。所为非道。而下不为共协之助。外无有礼让之朋。坤用已穷。师行而不能以谦自处。灾害并至。野见玄黄之血。上下相违。民无休养之时。浸至十年不克征。其凶亦可惧矣。天时不予。人事当内省。下位不和。在上当自责。此君子趋避有道。而在仁者克已之余。尤宜以求诸已为亟。易教示象。先述其害。而警之以求免。故于上六明着灾败。再以凶言。可见其用意之深切也。当此者尚其傎思而熟筹之耳。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上六之凶。非谓一切。而专指在上者。为其反乎君道也。盖上六有位而不得其时。当尊而不善其事。有如乾上九亢龙之象。且以阴居上位。优柔躁乱。迷惘嗔恨。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有君之位。而无其德。居上之崇。而不能下。故日反君道也。阴穷变阳。柔尽变刚。自失其所长。而冀幸于不测。是以有迷复之喻也。复全卦大用。实以阴能育阳。柔能助刚。使阳得日长。刚得曰伸。以达成乾之志以佐生息之功。此复为天地道之所存。人物生之所托也。今上六乃反是义。阴希变阳。则不复育阳。柔贪变刚。则不复助刚。原处相成之地。反为相害之时。此与前五爻吉凶各殊矣。上六与六五近。而阴阳两乖。与六三应。而上下两失。此所以名反也。且求而未得。贪而未至。徒营营于事物之劳。役役于争讼之累。有同迷梦倘怳。不克自知。而乖德本。比所以独凶也。复道已违。克已不终。则为害者不外于妄念之诱惑。妄与复逆。复之穷。则妄心生。故周易于复之后。继以无妄也。此意至深。学者应细思之。盖能无妄。则仍复矣。克已复礼之谓也。妄之所生。何非一已所致。既克已。自无妄。无妄自复。上下卦原一义。后人多未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