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三章:山地剥(卦)

剥烂之义。亦由阴盛于内。犹物之自腐也。阳为生之根。内无阳。乃自溃烂。以贲之致饰于外。中诚不立。故易烂。如蒙虎皮之羊。虽外观彪炳。一遇真虎。则败矣。此致饰之过。而亨尽之由来也。读者就卦象细释之。即可知传辞之意也。

剥。不利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

此剥卦彖辞。言全卦之吉凶也。以剥当阳剥之时。天地气敛。万物形伤。阳盛日长。理宜静息阳动阴静。阳发阴藏。天地且不能违。而况人乎。故不利有攸往。即不宜于动作也。剥以禄之受刑。变示为.示主福佑。主刑伤。一吉一凶。观于字巳甚明。故名剥者。见禄之受伤。而不复保也。人物之生命。以禄为数。贪富寿夭强弱。皆禄主之。物之荣枯生杀亦然。禄不保。则生尽。退藏以自善其身。尚虞末足。况欲有所作为乎。彖辞以不利有攸往。断定全卦行藏。而启人趋避之道也。乾坤四德。剥无一焉。此其所以不宜于行也。往慨一切动作言。凡有所为。必有所动作。阳且消尽。君子道穷之时。是彖辞为君子言也。若小人则否。小人因剥且得志耳。故剥复与否泰大同时为之也。

《宗主附注》

剶为阳剶之象。薄也迫也。气己薄。日己迫。故曰劙。柔来变刚。前途黯淡。如日暮途穷之时。将何往乎。故不利有攸往。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四德俱失。而天变可畏也。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彖辞之义。指示君子应变之道也。剥剥也。柔变刚也。乃剥卦阳消阴长。万物随剥之义。柔来化刚。刚尽为柔。系从观之变来。巽二阳变为艮一阳。故曰柔变刚。卦虽变刚。而爻从柔化。以下为坤也。坤母而艮子。子随母化。不能胜也。阴胜阳微。天地闭息。不利有攸往。小人道长之时。然君子当如何。则在顺时抱一。旁观俯察。以听其变。顺而止之之谓也。顺以应坤。止以孚艮。坤艮合德。不违于时。上下同心。不伤其守。顺则毋逆。故能适时止则有守。故能抱一。此君子处剥之初也。因剥自观变来。观取观察为用。仰观天道。俯察物情。是则君子观象处剥之道也。所谓观象。本一阳明可于上。而万物在其下。如明照之象。君子观察。必待于明。得明为观。则得失皆见。因明以察。则善恶毕呈。况能止以静者乎故观象者。君子之道也。君子所观。不外天行。盈虚消息。与物同明。观至微。察至细。而物无遁形。事无遁情矣。故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尚重也。重此则轻一切。天行乾道也。体坤则承乎乾。内刚外柔之道也。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