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二章:山火贲(卦)

贲卦之为用。恰与噬嗑相反相成。以其数同也。数同则力等。故其用有相类。而贲与噬嗑之异。则在中爻二位。中为人爻。而在全卦之中。介于上下之会。本天亲上。本地亲下。贲以阳在下。与噬嗑相反。故其象有若敌对。噬嗑之大用。在内虚而求给于外。乃有食与合二义。贲之大用。在内充而有加于外。乃有文饰与质素二义。所差者只在一爻间。内阴外阳。则为噬嗑。内阳外阴。则为贲。阳道实。阴道虚。实则善施。虚则善受。善施者。志于外而好誉。善受者。志于内而好取。取莫先食。誉必有文。此二卦之志各不同也。阳者近天而易升。阴者近地而易降。升者终降。降者终升。合则为和。分则乖离。二卦虽相反。而其情有相需也。其故何在。则由于离之一卦。噬嗑以离在上。而与震合。贲以离在下。而与艮合。艮震虽殊。离未易也在下则有火象。在上则如日星。火以热称。日以光着。虽相类而实有差。不过既属一卦。其德必同。虽因上下之分。其致用有殊。而以五行之数。其运行终不二也。故噬嗑与贲。因有离之同。其卒仍相需以相成也。离为中女。震为长男。艮为少男。长少虽殊。为男则一。故皆与离得。而以竟其用焉。长男在下。有生成之德。少男在上。有依恋之情。此噬嗑之用重在内。而贲之用重在外。在内者。为畜积之待取于人物。在外者。如布施之颁发于己心。故噬嗑志在利。而贲志在名。噬嗑贵有合。而贲贵能诚。有合则易得。能诚则易明。此二者实本末之事。人己之道。不独相成相需。且势必与成。理必与需也。故周易次为先后焉。

贲以离在艮下。离明而艮止。明则光辉外见。止则静定内存。是上下内外相应也。明者先诚。既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也。止者先知。既知止而后有定之义也。二者合言之。既大学全体工夫。中庸全部旨趣。大学先于明明德。既自明也。终于止至善。既知止也。中庸诚明之道。中和之德。既由内以达外也。仁智之行。礼乐之功。既由外以返内也。贲以内能成明。则德可及于天下。外能止定。则道可归于本始。内外本末。一以贯之。此圣人成德达道之所见。圣人本乎天性。发乎人情。微于鬼神。昭于日月。通于时序。化于万物。以立人道。而启人文。故师贲之象。以推其用。而以天文人文。树其政治。广其礼教。政治清则天下安宁。礼教明。则天下和乐。此贲之文饰。非徒衒其外观。则必澄思静虑。以返于巳身。守贞履亨。以应于万物。然后有仪可象。有威可畏。而威仪非故致之者。君子不以威仪自尊。故外观虽盛。而内体无加。表貌虽华。而本末不减。以饰犹无饰文。犹无文色。犹无色。则贲之用自不用而见其用。德自不德而名其德。何哉。中诚者。无所待于外。内充者。无所移于物。人徒见其饰。不知君子之未尝饰也。人徒觉其文。不知君子之未尝文也。为于无为。行所无事。如日月之明。而不自以为。明如山川之大。而不自以为大。此贲之为贲。实以质胜也。圣人虑人情之好浮夸。慕声色。喜华美。尚虚伪。而自忘其本来。故因贲以示教焉。贲以饰用而不重在饰。以文显。而不尚其文。且更明揭无色之辞。昭着止定之义。复以饰尽则剥之道。示天道与衰荣瘁之为因果。其旨甚微。其意甚切。非释一卦之象已也。夫贲吉卦也而非吉。则用之者之如何耳。知贲之有本。而不误于用则成其美誉。慕贲之可夸。而徒恣其情。则损其性真。此智者之所怀。而愚着之所务也。观于贲之前后。则可知圣人有戒于文饰。察于贲之象辞。则可知圣人善用于文饰。文饰非不可为。而不可求。非不可得。而不可贪。以文饰终为外物。于我何加。天性原无色也。由云霞之耀采。知色之所自来。由花叶之多华。知色之所终结。则可以解圣人用贲之道。而不遽易为剥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