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二章:山火贲(卦)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五之吉。以礼制情。虽不称其仪。而有发于诚。故中心喜悦。觉所与者之易谅。以其内刚外柔。能顺巽以听人。先文后止。能贞固以持己。其喜之生。既爻象所具也。譬诸在位。得接于内外贤臣。虽晷其迹。而能和其哀。则其为喜可知。

上九:白贲。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贲上九爻辞也。上九居极地当数穷则变之时。为阳爻适阴柔已尽之位。变则反其用。尽则反诸身。此上九之贲。非文而为白。白犹素质。既不贲也。柔不文刚。阴不饰阳。位时巳穷。还于真元。此艮之一阳。将返乎乾也。乾道大生。体天行健。故无咎。为其返本复始。由有色以归无色。如成真上天。无罣无碍者。更何咎哉。文胜返质。美尽还白。君子之行。上德不德。道之至矣。诗所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者也。尚何咎乎。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上九爻辞之义。而明贲卦之大用也。上九为贲道之穷。穷则返始。以成其初。贲以文饰为用。既穷则反于无色。此原始要终之道也。天地万物。均循是以归于极。下者循环终始。与时荣悴。莫知其极。上者保终如始。因德达道。永归其极。上九以位至高。应孚上者之德。即形而上者也。出乎有色。人于无色。永恒悠久。以还于朴。此至人之行。合于道者。故曰上得志也。上者之志。求仁得仁。无贪于文。无矜于美。文美尽忘。还我本色。此正传所谓无色之义也。贲以色用其极也。无色。天道自然所至。既工者亦随色而尽。不得复留。而上者能超诸色相。保其真元。则数尽而德不尽。时穷而身不穷故有得志之称。佛释净土在无色界上。正此意也。易教恐人变色不回。贪美不悟。持以无色释贲。实欲警人之早识造化。而能循时自立。以达乎至诚悠久之域也。此贲卦辞义之精实合于修道之要。不独为人事言也。贲后继剥。尤足证色之难久。文之易穷。色敝文亡。亨道以尽。此贲之易为剥也。读者须深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