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附注》
贲为文饰。言物富而后文。人富而后饰。故在噬嗑之后。即衣食足礼义兴之意。先有食。而后可使行礼。先得生。而后使可使守秩。此治平之大则也。
《宏教附注》
贲之利害。决于人之明。此由噬嗑上爻辞义。可以知之。噬嗑上九。即将变为。而辞以何校灭耳聪不明也为释。可见用贲之易昏惑也。人之忘身徇名。弃质求文者。众矣。苟非不明。奚至如此。此夫子极言其害。
贲亨小利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
此贲彖辞。言全卦大用也。贲以艮秉乾德。离代坤用。乃备乾坤之德。而得其亨利。亨属乾。利属坤。艮阳在上。贲志在外。故亨大而利小。以离在下。其象若火。非日月之明。其用在下。非普天之照。故曰小利。且艮止也。离丽也。丽而止。其德不远。其道不高。则虽亨。而利不大也。丽者不能独行。止者有所限也。贲之为饰。亦依于物而成用。无物何饰。此小利之谓也。以文为美。而柔以加刚。是质之不胜也。利者先有贞。亨者先有元。贞之未固。利用有穷。元之未光。亨德徒布。此亨而利小。以见贲之不可大用也。有攸往三字。承利字言。以所利在于行耳。言利皆志在行。大则大行。小则小行。其利攸往本其志也。亨小则所达者近。利小则所成者细。则虽有攸往。亦名过其实。此文质不称之咎也。君子因之而知所止焉。知止则不以小为耻。而能安居无害。不以近为怼。而能返躬以诚。此贲之用。存乎其人。而用易者。当先察其道之大小。德之远近。以定其行若止也。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天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彖辞之义。而推贲卦之用。及人事之所尚也。贲以艮离合。一刚一柔。相交成文。九三刚爻在中。与初上相应。若物之干。二四五爻皆柔。杂处阳爻之间。若物之华。故曰柔来文刚。柔以为外。其行也顺。刚以为内。其立也固。是以亨达而无阻。上男下女。志相求。情相应。皆亨之象也。上下既分。柔多在外。以爻为三阴三阳平均。而卦为一男一女配合。故曰分言其阴阳分明也。艮为阳卦。故曰刚上。爻多阴。故曰文柔。且以离大于男。阳德主升。以交于上。交则为文。分则为明。文明之象。天下文明。则所行有合。故曰小利攸往。刚以柔行。明以文止。行而止。此所以为小利。而非大成也。然艮一阳居上。如天之日星观之属也。二艮交错。则成观卦。故艮亦有观象。而称天文。言如天有日星。发为光辉。照及虞霞。蔚成文采。是天之文也。文昭垂于天。而人观之。人文启发于人。而物见之。文明以止。乃艮之大用。观天文以察变乃。离之大用。合之以化成天下。乃贲之大用。天文可观者。艮之一阳垂象以代乾也。观天时之变。应天道之行者。离之一阴承乾以代坤也。人道因斯二者而取法焉。则人文以明。而化成天下。此贲之所以为亨小利有攸往也。夫文明可谓大矣。而遇艮之止。乃为小利艮阳可谓高矣。而因离之丽。乃俯就下以成其小利。此二卦之合。而见小利之占焉。小利之吉。则依乎人。人之顺应天道。不贪文饰。因时变通。以保其质。则小利且大吉。若为其美而不保其本。务其外而不知其小。则小利反为大害。此圣人鉴于贲而自警也。柔来文刚一语。为全卦最要之义。读者求之于象。以绎其辞。始知此节所释。无非为此义所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