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一章:火雷噬嗑(卦)

《宏教附注》

夫子所讲,注重在法律发生之源。近人只言法律。而不知法律生于何处。由食而后成用狱。一语揭示刑所自出。即法律必与经济相成。且法律实为经济之助。人之生养食。法律正所以使之得食。食有不均则争。法律正所以使之无争。此法律为民生立也。人民无生。奚有法律之可言。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足见其不济也。大学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此当云。食者本也。法者未也。本末不定。奚以言治。此夫子再言之也。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噬嗑初九爻辞。言初爻之用也。噬嗑全卦之用。即食与合二大义。关乎食者。有和与争。关乎合者。有真与伪。以道得食则和。否则争。以正得合则真。否则伪。和为吉。争则凶。真为吉。伪则凶。此视乎时地之宜。与情志之当辨之。各爻辞或就食言。或就合言。而凶与吉依此判也。初九阳动于下。其用在合。与上九相类。故皆称校。言其合必有校也。校古与较同。相计较也。合者两宜。有一不宜、非合也。必较之于事物。而验其合否。如人之着屦。必较之以足。足合则合。足之不合。则屦无用。虽为屦、不成用。是有其名、而实不称者。伪也。初九居下位近地。犹人之足。其所需者屦也。因需而得其用为合。即噬嗑之义与用也。与因饥得食同意。食以果腹。身之所养也。屦以保足。身之所安也。皆人情所急。而凡人所必得者。设得之而不为用。则与不得同。如食之不能养身。其害甚于不食。则宁无食也。初九以一阳在下。上接二阴。其德不相当。其志不相得。犹人足大而屦小。则不为用可知。不为用而强之。必有所损。灭趾者。损其趾、以与屦合也。削足适屦之意。因屦与足校、而有差。则欲其合。必灭其趾。灭趾以合屦。合则合矣。而不能行。以趾之伤也。伤其趾、以求合于屦。而不能行。是何需于屦哉。人之需屦。为其行也。得屦而反不能行。其非真合可知。故爻辞以喻初九之合为伪也。伪出于己。而己受其害。无遗于人。则害犹小。故占曰无咎。言其害止于不能行耳。初九在下。本勿用之时。虽不行、不为咎。以时地使之然也。其为此喻者。二阴一阳。宾主不相得。刚柔不相当。求合而非其俦。求配而非其偶。勉强相就。终非所宜。正如削足适屦。将何以为行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初九处不行之地。又遭不行之病也。不行为时之所宜。故占无咎。或释之曰、校为桎梏。屦为加侄梏于足。乃因象辞有罚法之文。遂附于刑罪之例。实与噬嗑之义不合。以古人明罚勑法。不必刑人。而屦校灭趾。亦非仅为刑人之象。刑人而至加械。而至灭趾。此已近酷。初九静居初动。末有大慝。宁用重典。此不当也。且释象只言不行。以明无咎之占。则非指刑人可知。刑人则必有咎。受刑自不能行。此读原文即可明者。唯灭趾为害。而不曰害者。则以咎由求合。其志可许。故得无咎。俟讲上九时。更可互证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