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彖辞之义。而见噬嗑之道、及其大用也。噬嗑卦与颐同象。唯多九四一阳。故曰颐中有物。以类人口中含有物也。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言噬嗑因食与合而得亨。通行天下而无阻。则顺以致之。其用大矣。上离为柔。离火为明。下震为刚。震雷为动。故曰刚柔分动而明。以上下阴阳分明。离震合德。有比于男女相慕。情志相得。而阴需阳。刚喜柔。虽分而不离。动而有序。此为人生至道。实发乎情。止乎理者也。雷电合而章四句。以离象日。亦象电。由阳称曰日。由阴称曰电。雷即震也。以其相合。故称电而不称日。且在阳卦之上。其用宜柔。不得称日。日与雷。用相反。德相违。不似电之同类也。以卦言日离震。以用言日雷电。与天火同人火天大有。称火而不称日者、其义一例。皆视其用之宜而称之。亦以其德之合而名之。如离泥于象日。则噬嗑不得有食与合之用。易重在用。用重在宜。视时之宜。而辨其用。因用之利。而别其称。初非一定不改者也。即在一卦中或前称电。而后称日。亦无不可以爻有异用。时有异宜。各从其便。不得泥也。柔得中而上行。指离之中爻。居上卦正位。而离在上。阳随阴升也。五爻为阴。故曰不当位。然不当者、正以其柔得中也。得中则有大用。柔主杀。而德为阴险。故其用宜于刑狱。卦之德固如是也。柔不可长。阴不可大。正如情不可过。欲不可纵同理。今阴柔得长大。是情欲易纵恣。虽欲不用刑狱。亦将无以剂之于平。则不得保其噬嗑之用。故用狱者。正所以为成噬嗑之用。而全人类之生也。
噬嗑本以阳含阴。而阳德光明。阴德晦昧。此利用狱、即本阴爻之用也。如人食物。唇舌齿牙。刚柔各异。而相互为用。阙一不可。则噬嗑虽本生成之道。为养育之用。而必兼取刑罚之功。作儆惩之图。非相反也。似反而实相成。其卦义仍重在生养也。阴虽在上、而不当位。终在阳所包涵之中。阳有不逮。阴以济之、非变于阴也。故辞称其分明合章。而又嫌其不当位。以见噬嗑固生养之事。而徒生养。不足以全其德用。正如人之需教诲。而后成才。不独富庶之为急务。即教诲又需鞭扑。而后达用。不独提命之为要图。可见圣人治民。其道不一。而其旨归则无殊。无非遂其生成而已。刑赏一也。罚恶与奖善同也。食教一也。养身与成德同也。知乎此。则知噬嗑之用狱。实不可缓也。更就卦爻证之。上电下雷。雷电天威之所着也。而行雨泽。以成天恩。恩由威出。则刑狱、正所以成其生养教化也。教化固在乎德。而顽梗者、必赖于刑。生养固在乎财。而贪黩者、必正以法。此刑法为全良善。而成政教必备之物也。圣人鉴于民情。察于事理。乃因食而思及刑法。因噬嗑而策及用狱。此本末相应。体用相偕者。实由卦象而证得之。故命曰噬嗑。而取象于雷电合德。刚柔相济。而取用于阴阳相成。其辞虽简。其义无尽。读者善用之。治平之道已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