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章:风地观(卦)


《易经证释》三十章:风地观(卦)

孔子《宣圣讲义》

观卦与临为往来卦。临二阳在下。观二阳在上。此所以异也。临以阴临于阳。故曰临。观以阳观于阴。故曰观。盖观以巽坤二卦合成。巽二阳一阴。坤为纯阴。四阴连续而居下。下者阴之位也。以阴遇阴。乃嫌于无阳。而二阳在上。上位易穷。穷则反下。阳反而就阴。故曰观。如人之二目下视也。以天文例之。则日月之照临也。日月当空。照彻世界。无微不瞩。无隐不见。是曰大明。而世界得三以为明人物得之以为光。光明昭垂。生化随序。此观之大用也。在临为阳上升。而阴自消。在观为阳俯照。而阴转盛。盖阳主升。而阴主降。易例以下为始。上为终。始则为长。终则当消。消长既殊。德用相反。阳之长。即阴之消。阴之盛。即阳之衰。此全易不易之例也。观以阴既得位。阳莫与争。反而成阴之用。以为阴之助。故天道下济。而日月光明。早夜中分。而寒暑递嬗。此非阴之所自致也。阳甘为之用耳。阳非必为阴用。以天道之循环。理数之往复。有必至之势也。功成者退。物极者变。阳至观已将穷矣。时当八月。秋令既盛。过此则交冬矣。秋收冬藏。天道自然之序。则前主舂生夏长者。至此必退而深藏于密。不得复与时争逐。以违天道也。故道有兴废。人有行藏。数有盛衰。物有隆替。新陈代谢。往复循环。无一息之停留。一亳之假借。观于临之与观。即可了然者也。

夫临与观。同为四阴二阳。阴多阳少。以阳为贵。则群阴得阳之光明。其情同也。有如群物盼得日月之照临。群众盼得教育之启迪。其志同也。故临与观皆有宣扬教化。养育民众之义。所以异者。临以阳得位乘时。其势盛。顺理成章。不待勤劳而自成。观则反是。阳虽在上。而非其时。祗以群阴盼求之切。与天道下济之义。不得不为之施恩泽。以昭其光明也。传曰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言临有余。而观不足也。有余则多与。不足则多求。与者生乎本心。求而后与者。依于义理。此所以异也。犹教化一事。在临则上之所优为。而行之当至顺。在观则下之所亟望。而行之须及时。临以顺成。故德用极广。观以须时。故道用有穷。临以教思无穷。保民无疆。为当道之责。而观则以观天时不忒。神道设教。为圣人之功。细绎二卦之辞。即可知其为教虽同。其方不同矣。临者、阳自光明。阴来承之。观者阴自愿望。阳乃予之。一予一求。其情志殊也。然其相需相成则一。犹万物不得无日月。万民不得无教化也。天之教化。在于四时。人之教化。在于体义。故临与观之用。必由君子行之。圣人成之。观尤切矣。圣人尚必有所观。观于天以为道。观于神以为教。天神之功。即圣人之师。教化之本。此观之所以称为大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