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曰:临刚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读者宜合遯观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全卦彖辞之义。明全卦之用也。临以二阳在下。依坤卦之变。由复而临。乃阳长阴消之象。阳出于地面上升。初为地雷复。次为临。再进为泰。皆阳渐长之卦。故曰刚浸而长。浸即渐也。如水之浸淫。由渐而至耳。阴之化阳。由气之渐变。非一蹴而几也。刚长则柔消。临以柔盛而刚得时。其体犹柔。则以上为坤。下为兑。坤兑皆阴卦。故德以柔称。坤顺而兑悦。故曰说而顺。说同悦。取兑泽之义。言泽能悦万物也。坤以顺承乾、而成万物。兑以体坤、而悦泽万物。临两兼之。是能体坤成乾。因柔化刚。以应天道。而惠万物也。九二在内为正位。故曰刚中。以与六五相应。得时行令。上下交通。秉坤益乾。内外协德。故曰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大由乾之德。亨亦本乾坤之合。正以九二正位而应乎乾。虽坤之属。其道则孚于乾。故称天道。天道见于时。四时寒暑。天道之消长。春秋生杀。天道之往复。临以天道为则。以时令为度。吉凶乃与时消息。而八月不利。为其当秋杀之令。阳消之日也。故曰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言临以阳用。阳长则大亨而协吉。阳消则凶。八月为秋中。承夏令之余。介否剥之间。其卦为观。与临恰相反。故凶。消不久者。指阳虽长。而消之时、不久即至也。盖临为十二月卦。当春之先。正得阳刚上升之气。以应天道生发之令。而一届八月。气已变。令已换。则反为观。而阴长阳消。是其凶也。乃对临之时言。为临利于阳而忌阴也。阳与阴原相消长。无一日停。八月阳消过半。正与十二月阳长相对。故当临之时为吉。当观之曰则凶也。日有凶者。明其属于天道。人苟善趋避。犹可免也。不过用临者。至八月已穷其数必变。若不知顺变。则将罹于凶矣。易教重人事。以人应天、而能趋避。则逢凶可化为吉。如卜得临者。当知临之用有穷。而预为之备。则不致有八月之凶。不独八月为凶。凡阳之消。阴之长。皆非临所宜。独举八月者。以其时正与之反耳。凡卦皆有时令。皆有宜否。今以临明其例。使占者知所审焉。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强。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临全卦象辞。申释全卦之用及人事之所孚也。临以体坤合乾。备四德而刚中能应。得正位而悦泽以顺。是具天地生成之道。有乘时玫用之功者也。故君子因之以兴教育。励思想。而孚乾之天行健以自强不息。不独为资生之德。且含成用之义。以兑之悦泽万物。如水之利润。坤之厚德载物。如地之广博。君子因之行仁政。敷德教。阐文明。以容民保民。本坤之行地无疆。以保育天下。不独为顺承之道。且发扬文教之光。盖以阳上升于地。而广挈群阴。潜移默化。使咸归于教育。安于文治。圣人则之。以覃敷文德。励精思而弘仁政。着作楷模。行惠泽而保天下。无非体乾坤之道。成兑泽之功。有如圣壬在位临民。作之君师。劳来慰往。安良化暴。唯日不息。以勤于教治。唯化无垠。以广其生成。自持以敬。待人则诚。自处以庄。待人则恕。体临九二正位之德。化诸阴同顺于阳。犹君子以诚敬仁爱之心。由教与政。以化群氓。同跻康乐也。教思无穷者。自励以及人。既以身作则。示民以范也。容保民无疆者。自诚以成人成物。即推己以尽性而时中。致中和以位育天地也。盖临进则为泰。泰则天地位。万物育临之所志也。容保二字。各有意义。加秦誓之能容人。保我子孙黎民。言能容人众者。必能保民。不能容人。即不能保民。所谓招来劳居。有远近广狭之分也。以临因兑泽之象。依阳长之义。如水之渐被。气之潜移。在不知不觉中。而能使天地同化。即由教思之精弘。德泽之深远。能默化民众。使归于大治。以成元亨利贞之德也。正如十二月当春之先。气候渐和。生成渐见。有不期然而然者。非故为之。而莫非教政之功。非必致之。而莫外生成之泽。此中义理最湛深。当于后详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