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二十九章:地泽临(卦)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言贞吉之占。咸临之用。莫非因于志行之正大光明也。以兑之对为艮。合之为泽山咸。咸感也。山泽通气。感动至捷。人之所能互感者。必性情之所发。发于情。正于性。泽主发动。山主正止。成卦以发动而得止于正。名为咸。今之咸临。亦本此义。为能发而应乎人情。正而合乎天性也。故释文称之为志行正者。明咸临之得众。而贞吉之顺天也。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临九二爻辞。言本爻之用也。咸临义同上。以阳得正位。如贤者得位乘时。独立不倚。雄顾四方之象。又犹英才崛起于下。得民人拥戴。以临天下。而天下莫不顺之。故有吉无不利之占。吉指德言。无不利指功言。德立于内。而见于外。功成于人。而归于己。功德一也。分言之者。以九二得位。有可为之时。而因应适宜。有成功之望也。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九二之有为也。末顺命、有二义。一则言我德既立、进则有功。所对之主。为阴柔无道之六五。不足与有为。则不奉其命。而独立自强。以救天下。以绥众民也。一则为有德有才。乘时得位。所向无阻。所至无前。天下莫不顺之。兆民莫不服之。末顺命者。即末有不顺命之意。末犹莫不二字之义。以释爻辞无不利。为所至莫不应命。莫不有功。古时文字简晷故耳。或以九二在下。虽所至有功。犹人臣之位。尚末受天命。故曰末顺命。然顺与奉异。顺天者、乃对上言。事如汤武之代起。原在臣下之位。而有君人之德与才。虽末至帝位。而天下莫不服之。是对桀纣之命为末顺耳。盖临以阳崛起而屈阴。以在下者上腾。而正当时之罪。申救民之讨。正如汤武之事。虽与革有别。而其义颇似革。革取泽火合成。而临则地泽合。其同为阴卦、而阳上出。固有近似。九二逼于四阴之位。其下有初九之助。欲罢不能。欲进则唯有自奋以迫阴使服。故末顺命一语。实以九二不得顺六五之命也。其势所迫。其道末由。如汤之事桀。文王之事纣。终不可得尽其臣节也。末字与末字义通。言末由也。此爻关于临之大用。读者宜细审之。临之所以称大者。即在九二一爻也。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临六三爻辞。言本爻之用也。临卦自三爻以后皆阴爻。皆以阴顺从阳。而随刚化。其德与初二爻有别。其用亦不同。视位当否为准。六三以阴加阳。不得其位。而以柔遇刚。有饫其德。曰甘临。言如昧之甘口也。六三本兑之主爻。以悦泽为用。上接坤之至阴。下随初二两阳。介乎刚柔之间。而具愉快之想。在人则喜其柔而和美调适。以甘相悦。在己则得其刚。而匡益爱慕。以甘自饫。故曰甘临。言主宾上下。均能悦从。如味之适口。口之美昧也。凡相悦者。必怠其志。宴安酖毒之谓也。男女贪恋。君臣贪恋。则废其政。友好贪恋。则荒其事。凡有所甘者。恒丧志辱身。则德毁业。为其不能刻苦自励也。故曰无攸利。言无益于身心。无成于德业也。然以六三虽柔靡寡能。阿好失志。而以其近于九二。迫于肠刚。得聆乾惕之戒。颇知恐惧之义。则虽甘悦自画。而犹忧虑其后。既知忧矣。则咎可兔。谓终不为甘所困。而能随九二奋进、以善其后。虽有咎亦不久矣。故曰既忧之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