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刚来而下柔。动而言。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明释随卦全体大用也。刚来而下柔。柔字或属下句读亦可。以随卦之初爻为阳。而四五两爻亦阳。阳主升。故曰来。阳在外。而初爻分处于内。是能下也。阳为刚。德能下人。以柔用也。内卦二三爻皆阴。而随初爻动。以与上爻应。是柔之动也。阴本降。而内卦二三爻乃随阳升。上爻虽极。而下与五四两爻交。是相得也。相得为说。说同悦。以相爱悦也。故曰柔动而说。若属上句。则谓刚能下柔。若属下句。则谓柔能随刚。二者一义。不外相交相济而已。初爻之阳以动。而得上爻之阴为悦。在数言。为初刚终柔。在事言。为内刚外柔。在道言。为体刚用柔。不外于交济之义。交济。既济卦为大则。既济六爻。三阴三阳。阳居阳位。阴居阴位。相次成序。一丝不乱。故曰既济定也。言其次序有定。刚柔调济。不相犯也。随卦异于是。而初爻为阳。上爻为阴。亦协其位。内得二阴。外得二阳。互为调配。亦孚其道。虽内阴外阳。有乖至数。而初刚终柔。足概大用。是亦为交济之卦。而名曰随。盖如六位皆协。则名济矣。以有强弱之差。次第之别。而能相携相抱。故名随。犹行路者相先后也。随者必相得。必相需。得则为合。合则为大。需则为慕。慕则为亨。盖其用弘。其道通也。既大且亨。而上下不失其正。即六二与九五也。二者卦之正位。乃乾坤本德。得正为守。是即贞也。贞以守正。亨以致用。大以告成。天下随时。而无咎矣。随时之义大矣哉一语。总括随道之全。而明随用之妙。盖随者必有所凭依。如幼随长。弱随强。寡随众。卑随尊。必有率者而后随之。若无之。将谁随乎。随人者贱。随力者辱。随事者鄙。随物者惑。皆非随之大用也。唯时为尚焉。时者无穷而有序。多变而不紊。有用而通。无方而大。如天之四时。天道且随之。地之四极。地利且随之。随之以成其用。违之乃背其道。故以随时为随之用。而天下无不随之矣。且随时二字深义。不独指时之宜。而在时中。盖时中乃时宜之本。即元亨利贞之利也。利以和义为本。义为事宜。既无不宜也。凡宜于此者。不宜于彼。曰利则可。非义之和。宜于今者。不宜于后。曰时则可。非时之中。中和天下之达道。时中随时之要旨。苟非时中。实偏于一端。必受其害。故时以时中为本。而随之用如之。大抵用时。多拘于近。而忽于远。执于一。而忘其他。则时之效不广。非随时之义也。故必以天下随时为言。天下随时。无不随矣。随时而道成。而德至。天下亦成道至德。此元亨之所着也。随时为应变。而不徒顺变。为利用。而不徒致用。即广狭之辨也。以随之大。有类乾坤。则其为用。亦当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