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附注》
随者。顺从也。附和也。以阳为正。而阴从之。以刚为中。而柔和之。故名随。盖以卦中九五六二两爻相应也。九五为外正位。与乾同。六二为内中爻。与坤同。是能得乾坤之道者。故备四德。然随处变故。而易离经常。内含巽卦与艮卦。为风山渐。有浸润之象。如失其道。则附庸于人。而无自主之权。浸至流连忘反。犹江河之日下。不可复止。故其敝为诡随。诡随。小人之道。曲从阿附。以取悦于当世。胁肩謟笑。以争媚于大人。遂乖随之义。而必受其咎。是随之咎。由于不善用之。即王良所谓诡遇者也。以其迎合物情。而不知时务。则虽得志。亦不免于咎戾。此君子之所戒也。要在处变而不违时。顺时而能应变,中有所主。百折不回。大而能细。一贯其道。则无时不适。无事不理。故曰随时。即不为固拒。不为曲从之谓也。相时而动。见机而作。以坤之顺承。乾之乾惕。为行止之本。刖所如无不合矣。此用随。宜明随时之义。而戒诡随之行。学者识之。
又曰。随为刚柔交互之卦。刚以交柔。而柔能从刚。是相契以诚之象。刚不陵柔。而柔克济刚。是相爱以德之象。故在内能自固。对外能自强。而天下顺之。万民服之。其道至矣。而用之或有害。则以随之过。反为比。比乃水与地合。以一阳升于上。而下沉浸于阴也。随由豫变。亦易类于此。比则非交互为善。乃朋比为奸。此由随之敝。在不胜其柔。即震之德不胜兑也。其次则为蛊。蛊以山风合。以阴大而阳稚。阳被阴惑。不克自振。两相蛊惑。而为奸宄。以成其私。随之反即蛊。用之不及。则退为蛊矣。此亦随之敝。而由阳刚不振。失其贞正之故。致为益者反成损。为泰者反成否。皆昧于随之正用也。随之正用在时中。时而中。则无敝。盖阴从阳失其中。为大过。过则类比。阳交阴失其中。为不及。不及类蛊。是皆知有随。而不知时中之义。徒以随附交结为用。而不择邪正顺逆者也。故其至必受其害。所谓咎也。咎在徒随而忘时中。徒顺而忘正义。是以彖辞称无咎。而释之以随时之义。可见圣人垂教之至意。咎岂天道所予哉。悖时即违天。失中即逆道。此所以有咎也。苟明四德之羲。而达时中之行。更何咎之可言哉。故随之咎。人致之也。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卦象。言随时之义。明人道之一也。随时者。以人顺天。以事依时之谓也。泽中有雷。阴中有阳也。雷升于泽。阳出于阴也。泽为低洼之地。雷乃升腾之物。泽有润物之用。雷成云雨之施。二各升降虽殊。功用相倚。为类虽异。为道则同。故曰随。言随从而见其德用也。随以随时为大。时以成用为本。用以及时为先。不关于事者。不足名用。不见于用者。不足名时。不合于道者。不足名德。德也。时也。用也。事也。一以致之。曰随时。盖人道不得背乎天。违乎时。以生息也。此象辞向晦宴息。明释随时之义也。人之生也。有作有息。不可阙一。乃体天也。天有日月。有寒暑。有昼夜。人有起居。有动静。有作息。一也。末有久作不息者。亦末有息无其时者。天之寒也。日之夜也。皆息之时。人亦如之。而最着者。一日之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之常也。既作皆兴。既息皆默。制之定也。人道依天立制。以教天下。则天下化之。无不随时。一人随时。一方随时。一事随时。一物随时。推之天下皆随时。则随之道成。随之用见矣。故君子因随而定其作息之制焉。不曰作者。言息必有作也。息之时定。则非息时。皆作之时。古文简而义赅耳。向晦者。宴息之时。即一人一日工作且毕之时也。向晦有二义。向与向同。俗亦作晌。或曰向午。或曰向晚。向晦者。午与晚也。向午则食。向晚则寝。食有食时。息有息时。总称之曰宴息。宴安也。食也。作既至时。乃食乃息。以体天道。而节人之劳逸也。或曰向晦者即向晚。天晚归息。故曰入宴息。言非天晚。常在外勤劳也。义无大殊。不过农民耕种。往往称一日。或半日。或一憩之时。曰一晌。或半晌。晌即指工作休憩之时。大抵农民耐劳。必待晌始休憩。而有竟称为一晌者。又有称一日所能耕毕之田。为一晌者。皆指休憩之度言。各方微有别耳。向晦入宴息。指为一日安息可。指为午食晚息亦可。总不外因天时之早晏。定作息之制度而已。宴与晏亦通。宴必晏时。无非节其劳逸。顺其生成。使得天时。而合人道耳。至说者谓宴息必向晦。似专指农工。则泥也。宴息二字。不独为一日言。即学者息游。亦宴息也。修者静定。亦宴息也。劳者有休养。苦者有安慰。何非宴息之义。不过经文举一日之制。以概其余耳。人之生息。必依天时。必赖日光。必避暮寒。必防过劳。必戒夜行。为以育其体。且养其德。和其性。且调其情。亦不外本乾道变化。正性命。保太和。乃利贞之义。宴息即利贞之事。此随之德用。取法乎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