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天下:亦神亦人的五帝(1)
关于五帝的历史记载
五帝时期是中国近五千年文明的第一个阶段。它介于漫长的三皇时期与中国第一个以“家天下”治世的朝代——夏朝之间,前后近千年的时间,也就是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到五千年之间。
经过了漫长的三皇时期,华夏的先祖们不仅获得了人类应当具备的基本生活能力与文明,更重要的是,在那看似原始的生活状态中却早已蕴含了博大深邃、贯通天地人神的半神文化基础。五帝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筑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夏文明大厦。
“帝”在上古文献中,最早多指“天帝”之义,就是众天神之君的意思。这一点,商、周的相关文献记述得很清楚,请参阅后续各代书叙。“五帝”时期的帝君,也多是“神于天,圣于地”的半神治世。一直到平定水患、开启夏商周礼乐天下又一个历史时期的大禹王,都是神通广大,有很多神迹传世的。与三皇时期不同的地方,是这一时期这些在天为帝、在地为王的伟大帝君,开始用他们在人间的大德行,系统奠定本轮五千年文明德性与人伦教化的根基。所以一千五百年后,一代人文宗师孔子对五帝的教化,五体投地,景仰备至。
五帝时期已有了系统的文字和专职记录历史的史官,帝王的言行和人间大事得以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后来在漫长的岁月流传中,自然灾难或社会变更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原始文献到今天大量遗失。但庆幸的是,华夏文明在历史记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从五帝时代就开始不间断的历史传说与记录,事凡重大历史人物、事件都有所流传和记载;二是后世著作中,不论是史书,还是其他各种文献,都会不断引述先人的历史传说与记载。这种滚动积累、交叉参证的方式,使得中华历史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都以全息的方式展现出整部华夏历史,使得中国近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上唯一被不间断记录的历史。
由于史籍众多,许多史实由不同文献交互参证,其根本史实可信度很高。相比其他民族历史而言,中华历史对考古实物的依赖性相对较低。而近现代新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也在不断印证著中华上古史。
五天帝与感生帝
中国自古又流传着五天帝之说,认为掌管人类三界这个低层宇宙层次中所能知道的最高的自然之神是昊天上帝,又称天帝、皇天、上帝、天皇大帝、老天爷等。昊天上帝之下是五天帝,分别主管东、南、西、北、中这五方,代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又称五方上帝或五行帝等,古时对昊天上帝与五天帝的祭祀非常隆重,称为大祀。
中华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认为三才相互对应、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人间将发生什么大事,天象必定会有所彰显,自然界也必会有相应的征兆出现,以预示人类,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所以古人常常夜观天象,以预知人间将发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