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重走集体化的光明老路

957【梁鸿鹰】总之,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昭示我们,中国的农民始终在找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符合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书写的在承包、打工还乡的浪潮之后,合作社的集体化道路成为解决贫困问题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基层的党组织发挥了作用,从这些方面来入手进行自己的书写,这个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在哪儿?作为文学还是抓住了人物的塑造,塑造了左文学这样的人物,为了大家的利益可以不要工资等等,个性是非常鲜明的,他把大家组织起来,调整产业结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个人他继承了父辈为乡亲服务的精神,用自己独特的智慧,用自己的初心、韧劲,走在改变乡村路和面貌的道路上。

958【梁鸿鹰】在这条路上,他一直在奔忙、一直在奉献。从他的描写当中,这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订立的乡约,执行的政策,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深深的了解他周围的这些农民。从他的创作来看,王宏甲的创作是以调查、思考、印证时代的发展为主旋律,在他的报告文学当中有数据、有因果、有事件的来龙去脉,对政策吃得非常透,对我们脚下发生的变化吃得非常准,所以他的笔写下来觉得非常有劲道,非常自信。

959【梁鸿鹰】王宏甲的创作之所以有非常强大的社会感召力,是以社会发展为依托,具有非常强的雄辩性,他写的东西为我们打开了认识社会一扇一扇的窗口,关于当代社会和发展趋势我认为他吃得非常准。另外,可以看到这个作品当中细节非常丰富,是一个文学性的文本,用这些细节写出我们当代中国人乡村生活的这种同步小康、精神焕发、穷则思变、共同富裕的精气神。

1000【梁鸿鹰】另外他的创作,我认为,只要是好作品终归是要从生活当中得来的。作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拥有时代发展的“顺风耳”,有社会变化的“千里眼”,胸中有大局,笔下才有正气。他的作品给我们非常好的启示,无论是对报告文学创作还是对其他文学创作,它的启发意义都非常强。

1001【徐能毅】 现在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同志发言。

1002【李炳银】很高兴来参加这次研讨会,我初看到王宏甲《塘约道路》这个作品的时候,有一个感觉,把一个山村和道路联系起来,感觉到是不是太大了点,我们从来讲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理想,一个山村竟然能够和道路联系起来,我觉得这个联系是不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是一个感觉,感觉这么大,提得这么高。但是我看了王宏甲的作品之后,感觉到这个作品的题目起得很好,如今的塘约,几年发展的历史是可以用道路这样一个名词,这样一个概念来框定和表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