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重走集体化的光明老路

2016中国报告中短篇报告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工程,这是由中国作协实施的,我向作协汇报了这个题材,当时文艺报的总编辑都鼓动我说把这个写出来,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学会的会长也鼓励我们应该去把它写出来,这个题材就这样被列入了中国作协的重点项目。

922【王宏甲】到安顺去,平常我们去一个地方采访,我去了采访完回来就可以写了,但是去塘约村不行,它有太多新的事情,我要认识它很困难,我不得不多次去是因为比如说认识它的意义很不容易,比如它有很大的经济成就吗?说不上,它刚刚从贫困村里把腿迈出来,这个村农民的承保地确权以后全部流转到村社一体的合作社,他走重新组织起来的集体化道路,这是不是走回头路?各种专业合作社早就有了,塘约的合作社有什么优越性吗?如果说集体化道路,华西村、南街村一直在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何主席写过华西村,写得非常好。

922【王宏甲】一直有专家在说那是一个特例,不可复制。塘约村可复制吗?如果塘约村不可复制,它的意义在哪里?我又为什么要去写它呢?如果它不具备普遍意义,那意义在什么地方?但是塘约村发生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头脑里原来储存的记忆,我确实感到不是在采写一篇文章,我需要去寻找和认识基层探索性建设的意义,我想简约讲两点下决心一定促使我写出来的原因。

923【王宏甲】第一,我虽然在农村插队的时候在生产队拿过八年的工分,我在离开农村40年以后,才真正从塘约农民的实践中看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为什么说是制度性财富?安顺这个地方叫屯堡文化之乡,因为朱元璋时期曾经派了20万大军到哪里去屯垦,后来又有100多万移民到那里,移民去那里的时候政府是给他们发土地的,每家每户土地,你想想每家每户都有土地耕种,但是到1951年土改前夕,这个村子所有的土地集中在两户地主手里,他们还不是塘约村的人,是城里的人,500多年过去,塘约村的农民穷到什么程度呢?穷到生孩子,草纸是没有的,孩子生在灰堆里,擦一擦就包起来了。

《塘约道路》作者王宏甲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925【王宏甲】回顾这些有什么意义?至少可以看到贯穿明朝和清朝和民国三个时期的五百多年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几乎停滞,原因在哪里?长期单家独户的劳作方式,一盘散沙般的小农经济,是导致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曾经每户都是有土地的,500年后这个土地都到两家地主手里。土改之前,塘约的佃农实际上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向东家租种土地,是按照有契约、有合同、有价格的买卖方式进行的。但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出现了,土地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是悠久的问题,像汉书里写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