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翩翩不富皆矢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说者谓六四为阴柔无用。故有此占。实非此意。盖失实二字。指不志于得而言。即无物之意。以六四阴居阴位。又在外卦。内无所储。中无所守。故为失实。实与虚对。失实言主于虚表。并非伪也。用在于外。非无用也。故翩翩称其外观之美。不富明其无物之真。以六四之情。为全九二九三之用。初不自为。故用在外。譬之汲水灌田。其器必空。虽管无存水。而润泽之功不泯也。比之富贵之家。虽幼子衣服丽都。车马丰肥。非其富也。生活必优、则以其用、非自为也。故曰失实。果六四而实。则九二九三将无所用。果外卦而实。则乾将无所成。坤为代终。坤之用皆乾之用。阴道虚。地道虚。虚而仍在。虽虚不害也。故失实一语。不可以辞害意。中心愿者。坤乐成乾。阴乐全阳。地道代天。柔德弘刚。外以推其德。虚以致其用也。故曰中心愿。中心自愿为乾用也。故不相戒备。而相交孚也。泰之大用。本在此义。地道上行。天道下通。光明永凝。交孚于中。中者三四两爻也。上为坤德。下为乾德。唯中爻为合德。故交泰也。譬之一岁。二至悬绝。唯春秋在中。气候温和。万物生成。中之所在。即和之所成也。故寒暑异宜。温和合化。天地异道。中和孚功。此中心之愿。即泰之所成也。夫阴贵能涵阳。下贵能奉上。外能体内。形能洽神。是道之至也。德之极也。唯泰与既济寓其象。中孚充其用。易重交和。如与人交易然。必相得而皆利。始为均平。有一不利。则争讼起矣。故均无贫。不言富也。六四之虚。以中心所愿。所谓虚心下交。和衷共济者也。愿者素愿。心所欲也。阴自欲阳。两相为利故交则泰。离则否。苟离而否。更何功用可言哉。六四之孚。正以其失实也。谓为无用误矣。一卦六爻。时相应证。此自然之例也况在泰乎。唯得中则泰。过与不及。皆非泰也。故至上六遂失泰矣。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泰六五爻辞。言本爻之用及其象也。泰卦中四爻。二至四为兑。三至五为震。合之成雷泽归妹卦象。故爻辞取归妹之义。泰以乾坤交孚。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亦婚媾之象。上卦属坤而居外。亦归妹之喻。盖归者女归于男。妹少女也。于男日嬃娣。于女日姊妹。长幼之别也。帝乙者。以五爻君位。而阴爻、柔道也。甲刚乙柔。故称帝乙。以其位之所当。德之所合。时之所在。情之所宜。乃以帝乙归妹为喻。非必有其人其事也。然古者、尊卑序以甲乙。如商代诸君。皆以十干为名。则谓为有其人其事。亦无不可。以六五一爻。恰同于归妹。而天地已合。内外当位。下与九二相配。正如帝之与后。故彖辞称后。以女赅男。此爻称帝。以男赅女。而归妹二字。明其好合之道。字其交孚之情。内正外顺。刚先柔从。即坤代乾。健合顺之义也。凡泰卦爻皆取斯旨。六五尤明着其事耳。祉福也。吉利也。以祉元吉。六五之占。与九二交孚。无不福利也。在施曰祉。在受曰吉。以祉见施。而受者同吉。故辞如此。元吉者、至吉也。元不吉也。言自然吉利。不假祈求也。以六五受九二之施。而获履乾元之吉也。即坤受乾之道。而顺承其元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