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二十二章:天地否(卦)
孔子《宣圣讲义》
泰为正月卦。正月三阳上升。象如泰。而否为七月卦。七月三阴下降。象如否实皆乾坤各半之卦。泰为坤上乾下。三阳在内。否为乾上坤下。三阳在外。阳贵阴贱。故泰为亨通。否为否塞。以气交否为别。阳主升。在下则上升。阴主降。在上则下降。一升一降。转相合。而成一阴一阳之道是泰之所以为亨通也。否则反是。阳升而在上。阴降而在下。上者益上。下者益下。两相背驰。中道隔绝。是否之所以为否塞也。气自绝而道不通故也。夫易者、重在交易。交必会阴阳。今阴与阳违。是失交易之旨。不交则绝。不易则穷。既绝且穷。天地闭塞。是寒冬之象也。而卦以七月当之。何也。则分一年为乾坤二气。各领六月。乾自四月始。至七月恰为第三变。天地否卦。此八宫卦序所配合也。以时令言之。七月为秋。春秋中分阴阳。即半阴半阳也。泰否皆三阴三阳。故合春秋二季之象。泰以阴生阳。故配春。否以阳成阴。故配秋。此合于节气者也。然无论所配为月为季为时。而最要辨明者。则否与泰恰相反耳。泰反为否。泰之上卦反为否之下。否之上卦反为泰之下。即往来卦也。言前日往。今复来。其道异也。故泰为亨。否则不亨。泰为交。否则不交。其象既反。其德亦相反。传曰否泰反其类也。言无不反。故以类称。类指阴阳言。泰为阳。否为阴。虽皆三阳三阴。而其行不同。其物亦异。以气之升降殊也。道之往来别也。易卦六爻。上为外。下为内。下主升。上主降。不问爻之为阴为阳也。故内卦为始。外卦为终。今否以坤在下。坤阴也。本降而欲之升。乾在上。乾阳也。本升而欲之降。是亦反其道也。故成大反。言上下相反。内外相反。阴阳相反。而成为否。为不交。为绝。为不通。为穷。此其所象固与泰大殊。不独一卦爻之异也。
论卦爻配合。否与泰卦。只上下不同。而实则上下既移。阴阳乃乖。盖内卦以二爻为中位。外卦以五爻为正位即内外主位也否以阳外阴内。两不相抱。孤阴独阳。势成决绝。就互卦言。在泰为雷泽归妹。而在否则为风山渐。亦相反也。二至四为艮。三至五为巽。故也。虽由五反初为兑。由上反二为震仍与泰之中互同。然巳为反互矣。在卦顺行日正互。反行曰反互。即顺逆与正反之道也。顺者主也。逆者敌也。正者亲也。反者仇也。否反即为泰矣。故反泰成否。反否为泰。二者只一顺逆之途。而时系之。泰得时。故顺而正。否非时。故逆而反此即用泰用否之异也。君子用泰。小人用否。君子取于正顺。小人唯图反逆。故乱政不仕。危邦不居者。君子也。而世运亦因君子之退而益乱。国家亦因小人之进而益危。人事之不齐。天变愈亟焉。故处否而行否。在君子只求其贞。在小人则得其利。非天之予小人。时为之也。天赅生杀之道。世有治乱之途。泰卦为亨贞。以道之行也。否卦为贞吉。以道之晦也。道行则同亨。而天下被其德。道晦则独贞。而天下受其灾。故在否之吉。以君子之贞。在否之亨。以小人之利。二者各有指也。人兼天地之道。而居其中。天覆地载。而人戴履之。故三者交。人道立。三者绝。人道亡。今否天地不通。气交闭塞。是人道之危也。人道既危。人生乃苦。于是非人之道见焉。此彖辞所谓否之匪人也。言否不宜人道而及于匪人。匪人非人道也。不以仁义为用者、非人道也。传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匪人二字。即示其非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