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在西南。阳息则阴消。阴虚则阳动。亦天地之气自然分合也。
地四天九。金以生成。金藏于山。而耀其质。含英则静而居地。飞光则动而近天。
山乃厚藏。阳因阴用。泽乃流润阴以阳耀。故艮为山而居西北。以附于地。
兑为泽而处东南。以丽于天。阴阳自分。方位以异。亦天地万物自然之象也。
阳者从阳而乐交阴。阴者随阴而喜顺阳。
天地既立其枢。六物因之而定。水火既分其用。四象由之而行。
风雷震于东西。以成寒暑之令。山泽列于南北。以见生化之机。
此八卦之方位有所定也。
易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博。水火不相射。此指伏羲八卦之方位也。
至八卦之次序。则本于太极两仪之象。而分阴分阳。顺逆以相交。成往复循环之数。
亦与河洛同。盖太极之变易。河洛之生成。阴阳二气。自生至老。自始迄终。有其序也。而以数纪之。则次序乃明。
八卦亦然。乾为阳统。坤为阴统。乾数为九。纪阳之老。坤数为六。纪阴之终。
此二气之枢。为各数之宰。循环者由阴始。行阴者由阳起。故阳自上统下。阴自下统上。左之卦上统于乾。右之卦下环于坤。一顺一逆。而成环行。
阴乃继阳。阳乃交阴。故自乾数之。则次为兑。次为离。次为震。又次为巽。次为坎。次为艮。次为坤。以成一序。相贯而相得。莫见其尽也。
盖乾者纯阳静则阴生矣。坤者纯阴。动则阳生矣。以阳交阴。则生者必有死。以阴继阳。则盈者必有虚。一往一来。一进一退。乃见其次序焉。
故太阳有二。太阴有二。少阳少阴亦然。以有始则有终。有来则有往。其行之自至也。
观其卦象。则自知之。如一日然。日午夜子定其枢。晨夕定其行而自午至夕。自夕至子。自子至晨。自晨至午。气有异同。数有进退。象有盈虚消长。此自然之理。非有所为也。
故卦之次序亦象之。阴阳二气。无一息之停。其序不乱。日月往来。无一时之失。其度不乖者。则由于有自然之次序也。
故八卦成列。则次序见。而推之无尽。变之无穷。犹依此序。未尝有差。以合天道。以类万物。无不咸得。则序之效也。
故有卦象。则有卦位以定其方。有卦序以定其行。方定则可守。行定则可遵。有守有遵。则可久可大。此易之道。大而无尽。久而不息者也。
八卦之象物。虽有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之名。然举其类。不止此也。盖物之生也日繁。气之所赋。数之所同。有难尽举。此则以其类而统之耳。
如乾象天。以其纯阳也。其数九。其气阳。则凡类是者皆其属也。他卦亦然。有是象者皆附是类。以象言之。不以物名之。故于所象之物名外。另为之名。非其不限于此物也。